光明日报:中医学辨证施治,更贴近患者实际
春节假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里仍是人来人往。79岁的丁书文教授像往常一样,从7点半开始到12点左右坐诊,一上午接待了20多位患者。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一位每周仍坚持出诊3个半天的老中医来说并不轻松。
然而尽管如此,当院领导询问是否要给他减少门诊工作量时,丁书文还是拒绝了。2019年全年,他的门诊接诊量近3000人。
丁书文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及研究50余年,是我国第一批中医专业研究生、全国首届名中医,也是病患心中可以依赖的老专家。
【“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越来越重视,2019年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整个行业都受到极大鼓舞。”】
每次说到这些,丁书文都倍感振奋,更加舍不得离开这项从事了56年的事业。
“医病要先医心”
“我吃了药怎么不管用!”饱含怒气的声音,从心病科诊室的门口传来。丁书文抬头一看,想起这是之前来过的女患者。她患有冠心病,症状是胸口痛。根据她的情况,丁书文开了7服药。按时间算,这位患者刚刚服药3次。
丁书文的学生站在一旁,听着有些生气:就是发热感冒,吃3次药也难立竿见影,这个病人太不讲理!
还没等学生开口,丁书文赶紧起身,把病人请进了屋,细细询问了服药进程和身体状况,然后笃定地说:“你信我,回去把剩下的药吃上,不见效,我赔你药钱。”
怒气冲冲的女患者,被老中医不疾不徐的话语稳住了心态,转身离去。后来听说,女患者症状缓解,专程登门来给丁书文致歉。
“病人身体不适,心情自然不好,这时候医病要先医心。”丁书文体谅患者,从未对他们生过气。学生们也常说,老师宽厚朴实,从不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他还总是站在病人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此时我需要做心脏支架,是什么心情?如果我得了慢性病,最担心什么?”换个立场,病人的忧思、焦虑,丁书文了然于胸,然后对症下药,医病宽心。
“无论多重的病,在丁大夫面前一坐,都觉得能治好。”不少老病号如是说。这是医患间,多年积淀下来的珍贵信任。
不仅医病,丁书文还告诫病人养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今虚证少,实证居多,传统进补方法已经不适合。保健品也不可长期食用,不对路的补药可能是‘毒药’。”丁书文希望更多人能防患于未然,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