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危重症患者初显成效!李兰娟院士团队又有好消息
为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兰娟院士团队来汉10天,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她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初显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李兰娟院士在ICU内为武汉加油 陈作兵 摄
11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通过云视频远程会诊系统看到李兰娟院士正在重症监护室查房。
她穿戴白色防护服走进ICU,看望了病人,听取了医生对7名危重病人诊治情况的汇报,所有患者经人工肝治疗,较之前均明显改善。李兰娟院士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决定给其中两位继续做人工肝治疗。
李兰娟院士正在通过云视频远程会诊系统重症监护室查房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她在ICU病房说:“这些危重症患者体内均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通过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了炎症因子,消除细胞因子风暴,从而使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提升了血氧饱和度。这些病人肠道微生态往往是紊乱的,我们要采取微生态平衡的治疗方法,做好肠内营养,补充微生态调节剂,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减少细菌移位导致的继发感染。”
由李兰娟院士领衔,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的感染病学、重症医学专家团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来,已有两名重症患者情况明显改善,转出了ICU病房。
李兰娟院士与她的团队在重症监护室查房长江日报记者金振 强摄
团队领队、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介绍,浙江队这次受国家卫健委委派,主要针对重症和危重症肺炎患者,降低这部分病人的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浙江救治模式受到国家卫健委的肯定,希望在武汉救治中也能发挥作用。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介绍:“东院是重症病人收治定点医院,2月2日李兰娟院士团队抵汉后,从医护人员防护、患者治疗等方面予以指导,使重症医学科受益匪浅。李院士提出的早期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优化抗生素治疗、四抗二平衡的方案治疗危重症患者后,缩短了病程。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热的患者做了两次人工肝治疗后,病情稳定,呼吸平稳,5天转出了ICU。我们很有信心,在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浙江专家的帮助下,让危重症患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李兰娟院士与她的团队准备进入重症监护室查房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摄
来汉后,李兰娟院士的日程每天都是满满的,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
记者手记
少讲我的敬业态度
把好的治疗方法分享给更多医务人员
2月11日一大早,我和摄影记者金振强赶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采访李兰娟院士,正好碰见她要去ICU病房查房。
73岁的院士亲自深入重症监护室,让人感动。我本想跟随同去,院士说:“你们非医务人员不懂专业防护,安全起见不要去,我进去后,你们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我对话。”我便服从了院士的安排。
李兰娟院士正在通过云视频远程会诊系统与本报记者交流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摄
通过远程视频,我看到穿着防护服的李兰娟院士在ICU内了解病人情况,指出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还通过语音系统,向ICU内的院士抛出了几个问题。
采访完后,李兰娟院士强调:“不要突出我个人,我们是一个团队!也不用提我今年73岁了还进ICU,这没什么,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本分。”
李兰娟院士还说,期望报道少讲她的敬业态度,多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她只希望将好的治疗方法传递出去,与更多医务人员分享,让更多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救治。
李兰娟院士对我和蔼可亲。她这次来武汉,我“追”了两天才“追”上。第一次采访是2月3日,她刚刚录制完央视连线节目,走出演播大厅准备上车时,我提出了采访请求。身旁的秘书本想替院士推掉采访,但院士用温柔的江浙口音说,“没关系的,他们记者也很辛苦”。我心中升腾起一股暖意。
当天,我就武汉的疫情与她进行了交流,她将观点和建议一一道来。她说,此行目的是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不达目的不撤兵。
(长江融媒出品 记者黄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