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力傲·平冢:中国与巴西如何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思力傲·平冢:中国与巴西如何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
中新社记者 张力炜 王琬琪
中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实现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同时要持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因此,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成为海内外各界关注的议题。同样作为“金砖国家”之一,20世纪中后期一度创造“经济奇迹”的巴西,今天也有待成为高收入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巴西经验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巴西中国研究小组协调员思力傲·平冢(Celio Hiratuka)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中新社记者:世界银行2007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今天看,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在哪里?
思力傲·平冢:“中等收入陷阱”概念阐述了经济学中一个固有观点,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结构性变化,是从低生产力向高生产力的转变过程。
在初级阶段,也就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产业主导过渡后,下一阶段的发展难度更高,这取决于能否成功引入更具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以及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业体系。这一过程对于继续提高生产力和国民收入水平来说至关重要。
“中等收入陷阱”正是指达到一定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国家,在能够持续提高国民收入的经济结构转型中面临的困难。
这种转型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在公司、行业各层面,人力、技术和组织各环节都变得更加难以优化和突破。恰恰又是这种转型能够推动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新社记者:巴西从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中等收入国家,进入本世纪经济也曾快速发展,但目前仍未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思力傲·平冢: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巴西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它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不再是一个农业国家,建立起了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同时还整合了诸如开发银行、战略性国有企业等重要的经济力量。
2019年,游客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国会大厦参观。巴西利亚建城于1956-1960年,以新市镇、城市规划方式规划兴建,以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组织协调公私利益的能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债务危机破坏了这种发展模式。在日益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全球大环境中,巴西也开始也朝新自由主义方向“下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