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深度报道:黑土地告急!事关14亿人的饭碗
文/张馨予
从10多年前起,杨海军就已经明白脚下这块自己最熟悉不过的土地已经发生了变化: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在地里都扎不深,长出的苗像瘦弱的病人,面色发黄;大雨过后,雨水几乎不往土里渗,远远望去是一片浅塘;种植大豆,即便一亩地用50斤化肥,也不及父亲年轻时用更少的化肥产量高。
杨海军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的种植大户,他所在的农民合作社有600多亩地,地里的土壤拥有厚厚的黑色表层,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
杨海军知道,黑土地在退化。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图/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研究院
东北黑土地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地区,耕地面积5.38亿亩,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比作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张兴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东北黑土地的耕地,仍呈退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东北黑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较开垦前已经下降了20%。
现在,对黑土地的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除东北各地正通过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减缓黑土地的退化、让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外,一部黑土地保护法的制订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2022年4月,黑土地保护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草案二审稿突出了黑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增加规定,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黑土地应当重点用于粮食生产。草案二审稿还规定,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
2022年6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黑龙江检查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同时也就黑土地保护立法进行调研。栗战书说,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礼物。保护好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落实政府、农业生产经营者、社会各方面的保护责任,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这场黑土地保卫战,关乎亿万国人手中的饭碗。
变薄、变瘦、变硬的黑土地
1988年秋季,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汪景宽刚刚毕业,留校任教,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课堂上讲解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的类型和特点。他重视讲解东北的土壤,其中最有名的是黑土。东北的冬季漫长且寒冷,微生物活动受限,土壤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形成了深厚且肥沃的黑土层。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