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警惕:易引发舆情的4类报道

2025-03-21 453 0
作者: 太湖湾智库 来源: 都市党报研究

  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时要注意,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提高重视程度和认真程度,做到多重程序审核,从源头堵漏。

图片

  理解受众心态反复推敲

  新媒体编辑部在进行舆情研判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受众的心态。

  编辑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反复推敲报道内容,以避免产生激烈的舆情反弹。

  从日常的工作经验和资料来看,易引发负面舆情的话题有以下几个方面,这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带动受众情绪,引发较大的社会影响。

  例如涉及女性权益、可能引起两性对立的问题。

  目前性别类议题在网络环境中处于较为复杂的状态,其中有个人、群体利用网络传播对自身权益的保障进行呼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有心之人”在其中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因此在涉及性别内容的宣传时,应具备较高的舆论敏感性。

  例如,巴黎奥运会“关于女性运动员能不能化妆”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光明网发布评论《别再纠结运动员化不化妆了》。

  涉外问题,争议大多来自外国人的权责问题。

  如给外国人提供超出普通群众的服务,可能会引发争议;涉及外籍留学生、外国人违规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处理及回应等,也会引发争议。

  这类议题往往极易触发人身攻击和情绪化、极端化的舆情风波,例如,北京一名女子“乱停车骂人叫嚣有外交豁免权”,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

  涉及宠物、动物保护等问题。

  一方面,不同人群看待宠物的方式各异,比如,将宠物看作具备情感价值的家庭伴侣,还是一般动物、个人私有财产。

  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养宠群体的不文明行为形成争议,长久下来形成爱宠、恨宠两大派别,特别是在遛狗拴绳问题、导盲犬问题上争议颇多。

  涉及当地的灾害类谣言。

  如地震、化工厂事故等,要确保第一时间回应,该类谣言因关系到当地群众切身利益,会以极快的速度在当地传播扩散,在谣言、求辟谣的信息混杂发酵时,如果没有及时出面干预、回应,会无形中留给谣言强势蔓延的空间,易形成情绪化主导的舆论氛围,使群众质疑政府部门工作,产生不信任感。

  涉及医疗、殡葬等普遍带有压抑属性的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像医院、殡仪馆这些领域,因生老病死的原因,舆论对其普遍存在难过、压抑、伤心等消极情绪,当发表有关工作成绩的文章或者演说,或者提及就诊人数超过××万人次的宣传稿件时,一定要对“庆祝”“加油”“再创辉煌”“再创佳绩”这些代表积极情感的用语慎之又慎,以避免因为积极用语与消极氛围之间造成的巨大反差而引发舆论反感,造成原本没有必要的舆论风险。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