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别让“打卡”毁了研学
假期里让孩子背上行囊来一场研学之旅,成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有的研学还从本地游“卷”到了国外游,动辄上万元的收费,也挡不住报名的热情。
但在“研学热”的另一面,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式研学”盛行。很多大学校园、博物馆内,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声嘶力竭解说的带队老师,与疲倦得不想动甚至埋头打游戏的孩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家长们为何如此热衷研学?如何才能不陷入“打卡式研学”?这其中的门道,值得深思。
在位于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手工艺活态馆,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学生进行研学体验伞面绘画 图源:新华社
一
假期给孩子安排一趟旅游,在家长看来,一方面是让紧张了一个学期的孩子能放松一下;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让很多家长觉得旅游是让孩子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另外一种渠道。
但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想凑好时间安排家庭旅游并不容易,再加上一些热门博物馆的门票预约和知名高校的参观预约,难免需要耗费精力。因此,研学团的出现,精准地把握住了许多家长的痛点。某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0000多家,研学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
相比普通的旅游或冬令营、夏令营,关于研学的描述里,多了更多研究和学习的元素,也让家长愿意为此买单。
大学校园、博物馆是热门目的地。到西安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兵马俑、去敦煌看莫高窟、到北京去名校走一圈……假期研学的行程里,人文景观是研学团的核心内容。在部分家长看来,这些场所是孩子总该去一次的好地方,比如去国内知名高校参观,可以提前感受名校氛围,也能鼓励孩子立下志向。此外,帆船、滑雪等运动也是研学团的主流内容,特别“卷”的,还有到南极、北极科考研学的。
学生暑期参观浙大校史馆 图源:“龙湾区实验中学”微信公众号
“保姆式服务”成为标配。当普通的旅游融合学习之后,研学就变得价格不菲,家长的要求同样水涨船高。研学团的随行人数因此成倍数增长,服务主打贴心、安心、舒心。除了普通旅行团需要的导游服务外,研学团还会配备履历亮眼的导师团队、博物馆专家讲解队,比如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前来现场授课。此外,有的研学机构还会按学生比例安排生活老师随队,有些团会邀请家长代表同行“监督”,保证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不仅能学得好、玩得好,还能生活得好。
本着让孩子多见识一点的心态,研学成为当下许多家庭“内卷”的另外一种形式,而诸如“孩子,你不必为4万元的游学费用内疚”这样的广告宣传,也让部分家长觉得不花这个钱都对不起孩子。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