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调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2024-05-02 4014 7
作者: 记者 来源: 浙江宣传

  近些年,节假日调休的问题,常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今年网上关于调休的讨论尤其热烈。“五一又双叒调休了”“五一其实只放1天”等话题不断登上热搜。有观点认为调休制度不合理,是时候取消了;有观点认为有的调休“诚意不足水分足”;也有观点认为,调休存在合理性,一味吐槽调休并不能解决休息不够的问题。

  调休从1999年开始,已经伴随国人走过了25年。争议当前,调休是否该做优化?如何才能让这个众口难调的问题在理性的讨论中得到进一步解决?值得我们探讨。

  

  调休真的一无是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调休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4个法定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共7天。然而,一年到头长假少,一天不够来回,很多人只能在春节回趟家。到上世纪捌玖十年代,火车车次少、周期长、载客量小,春节回家还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通宵排队买票,忍受候车的等待与煎熬,在汹涌人潮中挤上车,路上再耗费大半时间,才能风尘仆仆地赶到家。

  调休的诞生是基于现实国情和回应群众期盼的考虑。为满足群众休息休假和团聚省亲需求,缓解春运压力,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变得强烈,1999年,国务院将7天法定节假日增至10天,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各3天,与前后周末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这便是调休的最早由来。

  2007年后,全国法定节假日增至7个: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间依照农历确定,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依照公历,清明节依照节气。节假日与双休日不能“无缝衔接”,若没有调休,那么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就会间隔一两个工作日,导致假期“碎片化”,这会造成诸多不便。

  试想,在完整的五天工作日间放一天假,再接着上班,手头进行一半的工作是否能等上班再完成?还是会造成仅有的一天假也在加班中度过?比如2023年清明节,正值周三,没有调休,导致许多人没时间回老家扫墓。还有人说,清明只放一天假不够用,爬完山祭完祖,累了一天又要接着上班,没时间休整。

  针对调休,有关部门曾公开回应,“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调休就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作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所以,调休有它的进步意义。20多年来的调休实践,本身就是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约束下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结果。在一个人口14亿多的国家,大到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到一项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都是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调休的产生也不例外。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