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教育内卷到底有没有解

2024-05-18 2785 10
作者: 记者 来源: 浙江宣传

  教育,是全球家长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虎妈”“我的二本学生”等现象,还是“直升机父母”“鸡娃”“菜小”等词语,都在舆论场引发持久热议,一大批人被教育焦虑戳中。

  家长们聚会聊天,只要一提教育,绝不会冷场。大家往往一边吐槽教育“痛点”,一边又不知不觉被裹挟其中,成为“局中人”。正如有网友评论:“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这一现象发人深省。

  不禁要问,教育内卷有哪些表现形式、带来哪些弊端?更要问,教育内卷真的无解吗?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莘莘学子挑灯夜读、寒窗苦学;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代也有“学区房”。“教育为本”,它的重要性自然毋庸赘言。

  但重视教育并不等于教育内卷。对于教育内卷,某智库发布的《中国教育内卷报告(2023版)》定义: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差异化,家长为使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能考上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之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过分追求分数、名次,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但教育质量却未能真正提高。

  当下,教育内卷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超前学”。在学前教育阶段,有的家长信奉“赢在起跑线”,打破以“游戏”为主的育儿规律,提前送孩子到“幼小衔接班”接受小学化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超前学”更成了“潜规则”,不少孩子小学学完初中内容、初中掌握高中知识,剩下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刷题。

  “超纲学”。在“掐尖招生”的导向下,有人把参加学科奥赛作为“提前上岸”的“不二法门”。于是不顾实际情况,或对各类奥赛一拥而上,或沉迷于钻研各类偏题、难题、怪题,以期形成对课内知识的“降维打击”。殊不知,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样做反而可能分散精力,甚至陷入了牛角尖,适得其反。

  “超时学”。较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关于“课间十分钟”的呼吁、对校园“厕所社交”的批判,针对的正是学生正常休息时间无法保证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9小时”,然而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的现象还有存在。为了“卷”学习而影响正常休息,是顾此失彼的短视行为。

  “超常学”。特长培养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很多孩子刚满3岁就要上各类兴趣班。一些家长以考级、比赛为目的,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卷”特长,不去看孩子兴趣点所在,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家孩子在学的,自家孩子也要安排上。焦虑的自己安心了,孩子却可能“累觉不爱”。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0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