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研究生教育阶段必要的改革
前些日子,研究生考试复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多少学子既期待又紧张。现在复试阶段基本结束,就等着录取通知了。
记得在八十年代初,当时刚刚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当时媒体的普遍说法是,招收研究生就是为国家的科学研究组织国家队。一听国家队这样的称呼,显然是非常高大上的。现在人们再听到有关研究生的说法,还会有国家队的感觉吗?别说硕士研究生了,就是博士研究生,又有几个人能称得上达到国家队的水平?
在八十年代前期,一所当年也算得上国家重点的高校,硕士生一届不过招了四五百人,而博士生招生不过五六十人。这在当时全国高校里算是招得比较多的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不少高校,也就是当年所谓重点的大学,研究生数量,即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在一起,已经超过本科在校生的数量了。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当庞大的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的问题了。
在很多重点高校里,硕士毕业生是没有资格上讲台当教师的。他们到高校求职,只能获得一些行政部门岗位上的职位。没有博士学位,就没有在高校担任教师的资格。我经常看到一些行政部门的办事员,都是硕士学位的获得者。而他们所担任的工作,可能一个大学本科生或者一位大专毕业生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这些职位现在都由硕士毕业生来担任,这算不算是人才资源的浪费?而那些读了硕士的毕业生,他们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和相当大的资金,却在担任着一个普通文员的工作,那么他们投入到那么多年学习的时间上,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他们投入的成本很高,但实际收获的却与他们付出的成本不相匹配。
从某种程度上看,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也残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每所高校每年都有一定的招生计划。至于这个招生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在现实中是否真的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现在似乎都是一笔糊涂账。或者可以说,招生有计划,但这个计划的依据是什么,可能都弄不清楚。这个计划在制定中有什么样的数据依据,可能制定招生计划的人自己也弄不清楚。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学校招生的容量,或者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能够招到学生的数量进行一下统计或者计算,就把招生计划定下来了。有的学校一味要扩大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似乎研究生的招生点越多,就越说明学校很高大上,或者可能争来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专业到底是不是符合国家的需要,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有不少高校是不太考虑这类问题的。当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要找工作,要走上工作岗位,却遇到不少的难题。当然,严格说起来,现在的研究生们毕业之后,要找到维持生计的工作还不算太难,但是要找到让他们满意的工作,让他们一心向往的工作确实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在相当一批研究生,在工作之中,用非所学。对于这种现象,他们中有的人可能感觉无所谓,现在社会不都是这样吗?但是对于那些多少有那么一点事业心的人来说,这种状态很难让他们感觉到满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