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稻为桑:一次失败的经济改革
在架空的大明王朝嘉靖朝中,把持朝政的严嵩一党贪墨愈加严重,机构愈加庞大,运转效率愈加低下,给嘉靖皇帝及国家捞钱的能力逐渐不支。
嘉靖40年的御前会议,讨论的就是国库亏空的事儿。为了弥补亏空,严党首倡,嘉靖决策的“改稻为桑”经济改革开始推行。
这是《大明王朝1566》一剧的主线,也是各方势力的博弈焦点。
在这次经济改革推进过程中,有些剧中人逐渐意识到:改稻为桑从一开始就是死局。
实际上呢?我们可以跳脱出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以经济的视角观之。
改稻为桑本质上是一次产业升级,就是减少浙江的粮食作物(水稻)种植,改为种植经济作物(桑树),并发展种桑-养蚕-纺丝-织丝绸的产业链,最终通过国际贸易赚取国外的白银,以赚取的白银填补国库的亏空。
嘉靖帝和严嵩内阁对改稻为桑做了经济可行性评估,改后每亩地的产值是上升的,西洋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胡宗宪、杨金水也跟西洋客商谈成了一笔大买卖,嘉靖还要求改后不加税赋,按照产值上升来计算,实际税率是下降的,相当于出口退税了。虽然产业链延长、产值提升的财富,皇帝和朝廷拿去了大头,但还是分利于民了。
在高层决策者的眼中看来,此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海路不畅,所以需要胡宗宪带领戚继光俞大猷抗倭,维持航路畅通,打开贸易渠道。
严嵩毕竟只是一个老官僚,宏观上的东西他看得清楚,但微观上市场主体的博弈行为他没有考虑到,或者说因为权力的傲慢,根本懒得考虑。
改稻为桑,谁来改?怎么改?
剧中,浙江的农民,以自耕农为主,王用汲以建德县为例,算过一笔账:
自耕农劳作一年后,大概每天每人得到的口粮是七两米,老人小孩够吃,但壮汉就不太够了。这是税前收入,为了能缴税,农民们还得发展一些副业,比如捞些鱼换点钱。
也就是说,本来自耕农,干一年农活和副业,交完税,也就将将够自己吃。
你让他改种桑,桑是有生长周期的:
1.桑树的幼龄期 一般来说,桑树的幼龄期是从桑树种子萌发,形成苗木定植栽培到开花结果以前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讲, 大概需要2~3年。如果是用种子种植的话,幼龄期时间稍微长一点,可能需要3年的时间,如果是用嫁接方式进行移栽的话,只要长势良好,一般在第2年的4~5月份,就会出现开花结果的情况。因此,嫁接桑树苗的幼龄期大概只有2年左右。桑树的幼龄期也可以称之为幼树期,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长非常快,枝条的发根能力特别强,容易扦插成活生根。一般情况下,在这一阶段不会出现开花结果的现象。另外桑树叶片长得比较薄,叶形比较大,上面有很多绒毛,耐阴性比较强,落叶比成年期桑树要迟一段时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