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
现状:
基础教育阶段15年,幼儿园3年,小学6年(或5年),初级中学3年(或4年),高级中学3年。教学内容:幼儿园教行为习惯,小学以语文、数学、外语为主科,初级中学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思想政治为主科,高级中学以语文、数学、外语必选必修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计算机为选修科目。
有人建议,15年太长,建议缩短为12年,其中,幼儿园3年,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孩子3岁上幼儿园,6岁上小学,15岁高中毕业,19岁大学毕业。这样的呼声已经很久了,主流媒体不见痕迹,似乎已经“动摇根基”。
思考:这样的建议,难道是无稽之谈?
首先看教学内容:我们过分看重语言、计算,把语文、外语、数学作为主课程,忽略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忽视了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考选考物理的娃,要么是学霸,要么是学渣,足以看出教育指挥棒已经出了大问题,经过15年的学堂历练,学生学会了“学不懂就别勉强“,行为习惯呢?则在12年的“正式学段”里“学废了”。学去学来,主动放弃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入探究和理性思考,这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必须调整,应该把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第一重要科目,语言、计算、品德修养作为第二重要科目,行为习惯养成可矫正,则应该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有不少人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娃儿们的书包就超过了他们的体重,必须减负了。诸位:大家可曾打开过孩子的课本?层层叠叠,林林种种教材,印刷了多少对娃儿成长有用的东西?大篇大篇的图画,颜色倒也考究,图案花色倒也美观(当然,也有一些不那么美),但要问对孩子成长有哪些益处,恐怕只有少数人清楚。多数教材都是“半年抛”,没有保留下来的必要。回过头看很多年前他们的祖辈、父辈用过的教材,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书好啊,恐怕现在没几本了。”有人说现在售卖教材就是做纸浆循环,这显然很滑稽。关键是每次印刷的新教材,都要消耗不少原浆纸,这难道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既然书籍不重要,何不干脆采用再生纸?既然书籍很重要,怎么还要“半年抛”?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言能力、计算能力的反复训练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这些能力果真这么重要?
一篇谈论语言能力重要性的文章写道: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思维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语言能力对于孩子的认知、社交和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对自己和外界事物的认识、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它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判断等多个过程。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因为语言是认知的工具和表达的载体。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
增强注意力和集中力,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引导到重要的信息上,也可以帮助孩子把复杂的信息分解成简单的部分。
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也可以帮助孩子通过复述、解释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也可以帮助孩子接受他人的想法,从而促进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培养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也可以帮助孩子评价不同观点的优缺点。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它涉及到沟通、合作、共情等多个方面。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因为语言是社交的媒介和桥梁。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
建立友谊和信任,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解决冲突和问题,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可以帮助孩子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理由,从而寻求共识和妥协。
参与合作和团队活动,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分配任务和责任,也可以帮助孩子分享经验和建议,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表现礼貌和尊重,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遵守社交规则和习惯,也可以帮助孩子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环境。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获取、处理和运用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因为语言是学习的基础和途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
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资源,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也可以帮助孩子搜索和筛选相关的信息。
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和技能,也可以帮助孩子应用和拓展知识点和技能。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为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可以帮助孩子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语言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对于孩子的认知、社交和学习能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语言的乐趣,发展语言的潜能。
文章第1自然段谈的确实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性,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说的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性,第7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谈的是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第12到第16自然段谈的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第17自然段做总结,把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归结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牵强附会姑且不说破,世界观已经出了大问题!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内容恰恰是认知、社交、学习,归纳起来就是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这两门“功课”受用终身,但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有意淡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重要,但没必要时时刻刻都在纠正语言疏漏和计算偏差。小学一年级就学习语文,大学还要学习语文,我们培养了多少作家?多少演说家?不但如此,很多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出。既然如此,我们怎么不反思天天强求学语文把语文当成考试主科的做法?语文本来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应该糅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定要将语文独立成一个学科,那么捏造故事和无病呻吟就是天经地义了!怪不得文风虚浮,言之无物假大空一套一套层出不穷!有的作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会写作文,有的演说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会做演讲,没有生活经历,胡编乱造的文章他们根本做不出来。相反,那些一开始领会了语文老师意图,很会作文很会演讲的孩子,长大了不会作文也不会演讲了,他们认为那些事是孩提时代干的。
作为提升语言能力的另一门课程又如何?这门课程以英语居多,最近有开设日韩语等小语种课程。起初还学得好,日常说话都带“洋”味。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大部分学生对外语渐渐陌生了。有人产生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把人家的语言作为我们孩子的必修课?是崇洋媚外还是真正生活所需?答曰:“”皆非,抓分数呗!”
由于分数重于生命,很多事情随之而来:道德滑坡,生存能力下降。改改改,思想品德加进来,科学课程加进来!这道加法题是做了,学得怎样却自家有杆秤。也就是说,目前要动语文数学外语的主科地位,难度非常大。这就形成一条悖论:明知不对而为之!
自然常识,也就包含了“科学”课程全部内容;社会常识,也就包含了思想品德、法律常识等内容。这些知识内涵丰富,学生走出学校依然用得上,走出校门马上用得着。关键是我们的课程反而将它们作为“擦边球”,宁愿教一些与实际生活有较大距离的所谓“知识”,让孩子们遇上事只会“吃瓜”。
基础教育的确应该注重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育。自然常识涉及我们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而社会常识则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备扎实基础和全面素养的人才。首先,自然常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了解自然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自然常识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社会常识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了解社会常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同时,社会常识也包括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的确应该注重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备扎实基础和全面素养的人才,为未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自然常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关注日益增强,而自然常识教育则成为培养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尊重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自然常识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通过学习自然常识,人们能够了解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意识的提高可以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来。
第二,自然常识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在学习自然常识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这些科学素养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科技人才。
第三,自然常识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与自然的联系逐渐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如压力大、情绪低落等。而通过自然常识教育,人们可以重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从而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自然常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自然,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加强自然常识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自然常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忽视自然常识教育会导致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只知道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而不知道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种情况下,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就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其次,忽视自然常识教育也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很多人不了解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危险物质和有害因素。例如,很多人不知道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如果人们能够了解这些常识,就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忽视自然常识教育也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如果环境破坏严重,就会对经济、文化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忽视自然常识教育也会导致人们的认知水平下降,影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不利的。
忽视自然常识教育的坏处不容忽视。我们应该重视自然常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从而建设美丽、健康、繁荣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可避免地被社交媒体、网络信息所包围。然而,尽管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了。然而,正是社会常识教育,承载着人们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使命。
首先,社会常识教育是培养公民素养的关键。了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基本常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社会常识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社会常识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复杂网络,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礼仪。通过社会常识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行使公民义务,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观念。
最后,社会常识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而公民的素质和意识水平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通过社会常识教育,可以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稳定、进步的方向发展。
社会常识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常识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公民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人才队伍,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常识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当今,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社会常识教育却常常被忽视,这导致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忽视社会常识教育,意味着忽视了培养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忽视社会常识教育容易导致公民素养的缺失。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使得个体难以理解社会结构、法律法规以及政治制度,从而降低了其参与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忽视社会常识教育容易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缺乏对社会规则的了解和尊重,可能导致个体的行为不当,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这种社会行为的失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最后,忽视社会常识教育会阻碍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个缺乏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合作机制,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创新与进步。长期以往,这种状况将制约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忽视社会常识教育会带来诸多不利后果,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会常识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体系。
首先,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通过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分析问题,培养其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系统学习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最后,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作为主要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主要科目,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新的学科定位。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不外乎以下几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常识类。目前沿用的做法是:从常识类里面分出“数学”,加上语言类(母语、外语),一起作为“主课程”。这是有意“窄化”学习的“面”,制造畸形兴趣取向。以往“主科”“副科”的功利性分类,人为地将升学必考科目归类于“主科”,将少考或者不考的科目归类于“副科”。这种因考试定学科主副的做法,既不科学,也违反国家教育方针,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长期建设。我们的教育方针从来都是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味追求升学率,五育并举受升学考试的异化,硬要把学生所学的科目分个高低贵贱。
主副科分科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于科目进行主副区分,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一段历史了,但算不上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副科分科的概念并不明确,通常以文武分科为主,如文科注重文学、诗词、经义等,而武科则注重武艺、兵法等。这种分科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文武两方面的人才,以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主副科分科逐渐与学校教育制度结合,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普及性教育的倡导,教育体系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主副科分科成为了一种适应不同学生特长和兴趣的教学方式。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结构的日益复杂和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副科分科也随之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各有不同,但普遍都倾向于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科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变迁,主副科区分开来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能培养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其理想是培养能考高分的学生,实际上加速了等级分化,也为高分低能的出现是提供了沃土。
学科应不应该分?当然应该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但不能分高低贵贱。举个例子:你认为体育“贱”,但高考时孩子凭体育成绩优异升入大学,今后的饭碗就靠体育。你能说体育“贱”吗?怎样分?按类别。语言类,母语、外语;艺术类:美术(含书法、篆刻、陶艺)、音乐(含舞蹈、曲艺);体育类:体育(含形体、健康学、营养学);社科类:政治(含思想品德)、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含气象学、天文学)。有人怀疑:这不是增加了学科吗?是的,不但增加了学科,还增加了学习“面”。不过,我们不是要求孩子在一个学年中把所有科目都学遍学尽,而是循序渐进。比如每个年级都开设语言、艺术、体育、社科、自然科学类,但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母语外语可以编写联合教材。
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应该常态化,具有持久性。目前把行为养成教育和品德教育割裂开来,造成“知情意行”的认为断裂,非常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利于远大理想教育,不利于未成年人三观养成。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首先,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通过品德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并内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的道德规范,培养正直、诚信、守法、爱心等良好品德,从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展现出积极的行为表现。行为养成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通过行为养成教育,学生可以学会自律、自控、团队合作等具体的行为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将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品德教育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行为养成教育注重具体的行动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将道德信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形成积极的社会形象和行为风范。
品德教育应与行为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开设的学科应当作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哪一门也不能缺少,不能有意引导学生学哪些就行,哪些哪些根本不用学。
至于学段问题,小学六年是有些长。但长期以来,习惯了,定型了,定数了,舍不得改一改。人的发展因人而异,但人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对某些孩子来说,小学可能需要上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某些孩子而言,小学可能上3年就足够了。初中呢?3年时间一晃而过,学习的感觉都没找到,就要毕业了,其结果是大部分孩子升不了学。高中呢?对某些孩子来说第3年没必要上,他们在高二结束就已经做好了迎接高考的准备;对某些孩子来说,可能要设高三高四高五,以便巩固所学知识,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能否来个折中,每个学段4年。这样一来,基础教育阶段总的受教育时间还是12年,只不过均衡了每个学段的年龄差。在初中第二学年末,可以选拔一些有潜力的孩子升入高中学习,学得不够扎实的,继续在初三、初四年级好好努力;在高中第二学年末,可以选拔一些有潜力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学得不够扎实的,继续在高三、高四好好努力。初中毕业的孩子,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就读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和职业技术院校单独招生考试;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选择就业和升学。其实后面两条我们正在做,但前面几条几乎不敢动。
【文/一木于壘,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