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哈末·法伊兹·阿卜杜拉:亲中还是亲美,都会影响东盟中心地位
阿卜杜拉:
早上好,各位参会人员、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想感谢清华大学王(希勤)教授以及世界和平论坛的秘书长闫(学通)教授的邀请。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求共识、促合作、稳秩序、护和平”,这是一个引发我们思考的恰当主题。在后冷战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共识和合作。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思考,即将到来的各种地缘政治风险暗示着这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任务,不可能完成。
但我认为,如果我们坚定信念,是能成功的。东盟中心地位(centrality)的不断演变,在我看来,是东盟为塑造东南亚更大战略领域作出的积极尝试,这个广泛领域涉及亚洲、亚太或印太地区。东盟承担着一系列类似论坛的角色,在贸易、外交、国防等方面寻求更广泛地区主要参与国家间合作。
与此同时,东盟中心的必要性是冷战后由一系列具体环境和情况决定的。历史脚步不可阻挡。随着曾经的历史主义意识形态崩溃,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合作,使得经济增长迅速,区域互联互通。但是正如人们一直所说的,新的全球开放性也引发了焦虑和担忧。人们担心超级大国的竞争会破坏地区平衡,带来不稳定和不安全。这样的忧虑是有道理的。
目前,亚太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例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海问题、印度次大陆问题和南海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展示了地缘政治的紧张性,强调了建立能够应对和缓解这些潜在威胁以及应对政治冲突的区域合作的必要性。针对这些问题,东盟启动了一系列区域机构及论坛,填补了这一真空。
首先是1994年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该论坛成为政治和安全问题对话的主要平台之一。多年来,即使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其工作也值得称赞。东盟地区论坛加强国家互信,鼓励各国阐明自己的安全观点。虽然现在对于这些论坛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疲劳,但从东盟中心地位的角度出发,该论坛仍然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进一步刺激了“东盟+3”格局的形成,使得东盟国家和中国、日本、韩国进一步紧密联结在一起,扩大东盟区域作用范围,促进经济合作。东盟+3在创建《清迈倡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第一个解决该地区短期流动性问题的区域性货币互换倡议,为经济动荡期间的成员国提供了金融安全网络。2005年,东亚分会启动,这一分会就区域的关键挑战进行战略性对话及合作,也体现了东盟的主动性和包容性。分会将所有区域、国家安置在一个类似于保护伞的倡议之下,打造了大国可以作为平等参与者而非主导者的环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