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阿拉伯人为何看国产剧?

2024-04-08
作者: 刘燕婷 来源: 观察者网

  在国产剧集出海的板块中,阿拉伯是最难想象的地带。

  原因也很直接,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中国与阿拉伯不只语言不通,还存在极高的文化壁垒,不像中日韩至少同属汉字文化圈,也不如中美欧至少有长期“交手”的复杂情结,中阿之间虽有“丝绸之路”的过往,但讲到当代文化交流实践,似乎就像阻隔双方的茫茫大漠,乏善可陈、一片死寂。因此谈到阿拉伯人看国产剧,多数人的好奇并不是“阿拉伯人看什么国产剧”,而是“阿拉伯人为什么要看国产剧”。

  确实,在西方长期掌控全球话语权、中东又被欧美先后宰制的背景下,阿拉伯与中国的当代文化交流相对稀薄。但稀薄不意味没有,更不代表永远停滞。10年之前,世界无法想象沙特伊朗会在北京宣布复交,也没人能预见“一带一路”会在中东遍地开花。面向阿拉伯世界,中国如今的政治经济角色大幅增长,文化角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中国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中),沙特阿拉伯代表、国务大臣、内阁成员、国家安全顾问艾班(Musaad bin Mohammed Al Aiban,左),伊朗代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Ali Shamkhani,右)2023年3月10日共同签署协议,沙伊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图片来源:外交部)

  以笔者2016年的埃及经验为例,在开罗的哈利利市集(Khan el-Khalili)中,笔者就遇见不少能用中文兜售商品的小贩,这当然不代表中文已在埃及普及,却至少反映中国经济起飞后,民众购买力提升、中国游客成为“强大买家”的现实,所以当地摊贩除了原本必备的英文、日文,也纷纷学起中文;到了埃及南部的路克索(Luxor),于正的《美人心计》正在当地电视上播送,且全剧采阿拉伯语配音,林心如、杨幂、王丽坤等人都“说着”多音节的急促语言,颇有喜感。这背后当然是中埃关系升温后,北京积极进行文化输出的结果,毕竟从翻译台词、接洽电视台到寻找配音团队,都不是简单工程。

  而2016年路克索的惊鸿一瞥,成为笔者日后撰写论文《为阿拉伯世界翻译中国》的灵感来源,也是笔者关注“国产剧出海”的知识起点。当然,国产剧在阿拉伯的发展脉络不同于日韩,后者更多是文化牵引、浑然天成,前者则更多是政策引导、后天养成。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能体现“国产剧出海”背后的硬实力意义。
 

  从“革命导师”到“发展导师”
 

  从地缘视角来看,阿拉伯世界作为亚非拉“全球南方”的重要板块,始终是中国的重点耕耘对象,早在“国产剧出海”前就是如此。当然,这背后也是庞大政治与文化工程的长期积累。

  回顾过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阿对彼此来说都是异域。双方即便有“丝绸之路”的前尘往事,但这更多是当代学者论及中阿关系时,才会溯及的历史名词,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中阿即便有经贸互动,对彼此的认识都不深入。这背后除了地理因素,当然也与13世纪阿拔斯王朝崩解后,阿拉伯世界长期分裂、缺乏政治与历史知识主体有关。

  19世纪后,西方的全球扩张意外促进阿拉伯人进一步认识中国:在殖民体制下,阿拉伯知识分子通过西方报刊杂志,看到一个改革不如明治维新彻底、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的东方弱国。当然,这种形象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也不只在阿拉伯世界流传,却在当年相当深入人心。1931年马坚(日后的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知名穆斯林翻译家、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阿拉伯语翻译)等留学生抵达埃及时,当地人普遍不知中国有穆斯林,却有不少人知道中国败给了日本。

  而扭转这一切的起点,便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全球左翼狂潮,让中国摆脱了“弱者”姿态,获得“革命”的新面孔。1950年代起,反帝反殖运动在亚非拉地区燎原,通过马坚等前留学生的私人人脉,中国与埃及在1956年建交,同时又借万隆会议、苏伊士运河危机等事件,在阿拉伯世界留下了“革命同志”的时代形象。到了1960年代中期,中国在中苏分裂、文革政治的双重背景下,开始向阿拉伯世界输出《毛语录》、《毛选》等毛泽东著作,同时积极支援亚非拉地区游击队,希望成为阿拉伯在内的第三世界“革命导师”。

  而毛泽东著作的输出,是中阿之间第一波大规模翻译运动,也是第一波大规模政治宣传活动。而因当年中国的政治实力相对强大,也有较多通晓阿语、汉语的翻译人才,所以理所当然扮演了主导角色:1967年毛泽东著作的阿拉伯语翻译组成立,同年阿拉伯语版《毛语录》出版,首印40万册,1968年阿拉伯语版《毛选》出版,首印9.2万册。而在埃及已因中苏分裂靠向苏联的情况下,这些出版品大多被运往苏丹等“远苏亲中”的阿拉伯国家,一直到1970年代文革外交消退,这波浪潮才告终结。

  因此可以说,早在“国产剧出海”前,阿拉伯世界最先迎接的,是中国的“毛主义出海”。但这波出海热潮无法维持,因为不只全球左翼激情在1970年代消退,中国也在同一时期结束了文革,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文革路线的彻底否定、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省纠正。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著作的输出、对海外毛派武装的援助都告终止,部分巴勒斯坦毛派武装随后在1980年代转型为圣战组织,借着从毛主义换轨到伊斯兰来延续生命。

  整体来说,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导师”形象,已随毛泽东逝世走入历史,但这不代表中国就从此放弃耕耘阿拉伯。伴随近十年来“一带一路”项目推展,中国明显正在摸索“新导师”的角色:这次不是上世纪的“革命导师”,而是新时代的“发展导师”。至于推动这一角色的关键,自然就是改革开放、东升西降交会而成的时代脉动:中国崛起。

  进入2000年后明显可见,在美国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国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市场、技术优势与制造能力,并开始以“不输出革命”的新面貌,与阿拉伯国家进行接触、展开合作。2004年1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埃及,宣布与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简称阿盟)共同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这便是前述脉络的重要起点。

  伊拉克战争持续近9年,虽然成功推翻萨达姆政权,却也推翻了该国人民的生活,直至今日仍充斥战乱、经济不稳。(图片来源:路透社)

  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塑造,同样依靠中国主导的大规模翻译与宣传工程,整体来说调性相对柔和,偏重文化交流层次,当然这也与中国还在摸索角色定位有关。

  例如在书籍推介上,中国在2004年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接着还有2009年的“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与“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以及2010年中国与阿盟签署的“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在影视场域,“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CCTV-العربية)在2009年开播,成为国产剧出海阿拉伯起点,埃及国有电视台“尼罗河电视台”的高教频道也在2012年11月开播中国制作的汉语教学节目,每套节目时长半个小时,其中20分钟为汉语教学,10分钟介绍中国文化。这段期间,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两大品牌:孔子学院、汉语桥,也在埃及落地生根。

  2013年“一带一路”项目问世后,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经营变得更有战略性。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便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1+2+3”的中阿合作格局。其中“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希望深化油气领域全产业链合作,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2”是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加强中阿在重大发展项目、标志性民生项目上的合作;“3”是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中阿务实合作。

  2022年12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这个时空背景下,中国面向阿拉伯的形象工程更加具体,且时常围绕具体主题进行延展,整体铺排出了“发展导师”的形象,也就是强调中国可以做为阿拉伯世界的参照,协助后者走出贫困、迈向工业化。

  2014年配合“一带一路”项目启动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便是案例。这个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出版项目,主要是将中国图书译成各国语言后输出,阿拉伯语当然是重要板块。以2021年的“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公示名单为例,在入选的324项作品中,以阿拉伯语输出的作品共69项,比重超过20%,并可分成以下6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脱贫、中国经济与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典与当代文学、科学与中医与技术。其中脱贫便是明显契合“发展导师”的主题安排,其他主题同样相去不远。更宏观的说,也是近年兴起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一环。

  而影视场域也是如此。继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开播后,中国又在2016年开播了“中国环球电视网阿拉伯语频道”(CGTN Arabic),取代前者。当然,CGTN Arabic也有中国文化、旅游的软性宣传,却更强调与西方媒体的舆论战,以及中国作为科技与经济大国的宣传。例如在新疆议题上,频道内容便明显是要用“反恐”与“脱贫”两大叙事,争取对新疆议题的话语权,同时抗衡西方的“种族灭绝”叙事;另针对中国发展,频道更有《中国军队能力现代化》(تحديث قدرات الجيش الصيني)、《一带一路倡议》(مبادرة الحزام والطريق)、《巨型工程》(مشاريع عملاقة)等、《摆脱贫困》(التخلص من الفقر)、《中国奇迹》(المعجزات الصينية)等节目。

  而这些脉络发展当然也影响到了国产剧出海阿拉伯的样态。
 

  国产剧如何出海阿拉伯
 

  如前所述,国产剧出海阿拉伯的起点,是2009年开播的“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

  而这个频道的诞生脉络,是中国在“后革命”年代到“一带一路”诞生前,希望与阿拉伯世界建立新互动的尝试,所以整体来说调性偏软,内容虽有政治新闻,却更强调宣介中国文化、旅游景点与文艺创作。例如《中国旅游》(السياحة في الصين)、《中国艺术》(الفنون الصينية)、《功夫》(الكونغ فو)、《学习中文》(تعلم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以及笔者负笈科威特时最喜欢看的《中国菜》(المطبخ الصيني)等,内容相对去政治化,甚至有些“自我东方化”的味道。

  在这个脉络下,当年循“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出海的国产剧,也有类似趋势,例如2008年陈国坤主演的《李小龙传奇》(أسطورة بروس لي)、2009年于正的《美人心计》(كيد النساء),就是这一频道首先出海阿拉伯世界的两部国产剧,前者明显是要迎合“功夫”这种外界对中国的传统想象;后者则是要以女性视角、华丽服饰的古装爱情调性,召唤对相关议题感兴趣的观众。当然,这两部剧全部采阿拉伯语配音,且是由中方统筹配音团队。

  而从结果来看,这一策略相当成功。两部剧一开始虽是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的YouTube频道上默默播出,点击却都相当惊人:《美人心计》几乎每集都有3万次以上的点击,《李小龙传奇》则光首集就有210万点集,完结篇的点击更是来到惊人的580万,可见古装、功夫、女性视角叙事等元素在阿拉伯的市场号召力。且这两部的点击都远超“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后来输出的其他剧集,例如走民国爱情路线的《红粉世家》(أسرة الجمال),以及知名金庸武侠IP《笑傲江湖》(الجوالة الشامخون),都无法再现《美人心计》、《李小龙传奇》的辉煌纪录。

  2008年首播的《李小龙传奇》,曾让陈国坤红遍全国,成为了央视八年最高收视节目。(资料图片)

  不过伴随中国国力成长、中阿互动深化,如今国产剧出海阿拉伯有了新样态,阿拉伯人所能接受的国产剧类型也更多元。基本上可以大致总结为:从网络到电视、从政府到企业、从商品到宣传。

  首先是从网络到电视。2013年“一带一路”项目开始后,中方便与埃及影视工作室“振动”展开合作,着手译制、配音中国影视剧;201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和埃及广播电视联盟签署协定,在埃及国家电视台合作开办“中国剧场”单元,将翻译且配音好的中国影视剧输出至埃及国家电视台播放,包括《杜拉拉升职记》、《父母爱情》、《北京青年》、《欢乐颂》、《鸡毛飞上天》、《媳妇的美好时代》,以及前述的《美人心计》等作品,皆因此登上埃及电视台,《媳妇的美好时代》还创下3.2%的收视率。

  而国产剧落地的阿拉伯国家不只埃及,还有海湾的沙特、阿联酋。这背后当然是外交脉动的反应:随着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北京在阿拉伯世界的外交重点已逐渐从埃及转向盛产油气的海湾。2022年12月,《山海情》、《三十而已》、《小欢喜》、《创业时代》等剧集开始通过沙特中东广播中心(MBC)的电视及网络视频点播平台Shahid播出。

  其中,MBC已是中东和北非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电视媒体集团,通过多颗卫星覆盖中东及北非地区使用者,其电视频道平均每日收视规模1.3亿户,在该区拥有近50%的市场占有率,旗下综合频道MBC1在沙特则有95%以上到达率;Shahid则是MBC旗下的龙头应用程序,拥有最大的阿拉伯影片库存。因此国产剧能登陆这两个平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023年12月15日,王毅会见东盟国家驻华使节。(图片来源:中国外交部)

  接着是从政府到企业。毫无疑问,中国政府一直是国产剧出海阿拉伯的重要推手:2018年7月,《中阿合作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正式将广播影视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202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德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第六条“文明对话共同行动”便特别提到了,要与阿方共同实施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

  而在具体的机制和工程方面,中国与阿拉伯目前已有“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中非中阿影视合作工程”等项目,是推动国产剧出海阿拉伯的重要机制;其他还有“视听共享全球播映活动”、“中阿节目交流推介”、“中阿短视频大赛”、“北京优秀影视剧展播季·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等系列活动,皆是面向阿拉伯国家宣传国产剧的重要平台。

  不过随着中国影视产业崛起,中国政府已不是推动国产剧出海的唯一力量,中国企业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前述的国产剧出海沙特MBC,背后便有宁夏政府与悦家繁荣文化传媒的共同协作,后者在2022年获得国家相关部门2个国产影视剧的译配传播项目,并在2023年1月与MBC签署了《电视中国剧场》项目协定,要与沙特共同打造中国影视剧内容板块。2023年7月,悦家繁荣文化传媒与宁夏卫视联合申报阿拉伯语“电视中国剧场”,在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立项并通过审核。

  接着还有爱奇艺。2019年,爱奇艺上线了国际版网站和国际版App,其中就包括阿拉伯语界面。而为符合阿拉伯语阅读习惯,界面整体采从右往左的浏览设计,并为当地使用者提供了文字和配音两种翻译服务。截至目前,阿拉伯地区使用者已可通过爱奇艺国际版观看近4,000部影、剧、综、漫等亚洲内容,其中近300部作品已经完成阿拉伯语的翻译,国产剧当然也在其中。

  再来是在国产剧出海上表现优异的华策影视集团。2013年起,华策集团便积极探索海外新媒体频道建设,并与YouTube、Viki、Facebook、Dailymotion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合作,建立了华策频道与专区,并在YouTube平台上建立多语种频道。其中,阿拉伯语频道Huace Croton TV Arabic - العربية مسلسلات صينية便是在2019年5月正式开办,累计至今已有100万订阅者。

  而华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关键就是持续深入调研当地观众喜好,并发现当代阿拉伯观众较喜欢青春甜宠、都市爱情题材,且对鹿晗、杨幂、吴磊、谭松韵等中国明星感兴趣,所以明确了频道的发展方向,选择上线《甜蜜暴击》、《最亲爱的你》、《我们这十年》、《去有风的地方》、《向风而行》、《两个人的小森林》、《亲爱的,热爱的》、《以家人之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分野》、《长歌行》等剧。

  而从频道内的点击排行来看,前两名分别是《以家人之名》、《甜蜜暴击》,这两部剧每集都有破百万点击,《以家人之名》的第一集点击数更是来到761万,已经突破过去《李小龙传奇》的纪录。这也凸显当代国产剧出海阿拉伯,正在跳脱传统的“自我东方化”框架,不必靠古装剧、功夫等元素,也能吸引阿拉伯人观看。

  而除了华策集团,世纪优优独立运营的YouTube阿拉伯语频道(YoYo Arabic Channel)同样成绩斐然。2017年8月24日,YoYo Arabic Channel正式上线运营,首部上线剧集便是《双世宠妃》。而经过6年耕耘,YoYo Arabic Channel订阅者已来到235万,是YouTube平台上使用者规模最大的阿语中国影视内容频道。

  根据世纪优优自身调研,埃及、伊拉克、沙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观众是该频道的“追剧主力”,其中埃及观众占比22.8%,伊拉克观众占比14%,沙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观众占比均超过10%;而在使用者组成上,YoYo Arabic Channel的用户以年轻女性用户为主,占比70%,18-34岁的用户占比64%。因此世纪优优的经营策略也与华策类似,选择大量上线青春甜宠、都市爱情、古装爱情剧,也确实收获良好点击,例如《我凭本事单身》、《芸汐传》,总集观看次数都超过4,000万次;《冰糖炖雪梨》、《我好喜欢你》、《初恋了那么多年》等剧的总观看次数也都超过2,000万次。

  《以家人之名》吸引许多阿拉伯观众观看。(图片来源:《以家人之名》剧照)

  再来是从商品到宣传。从华策、世纪优优的成功可以看到,中国已经掌握国产剧出海阿拉伯的流量密码,完全可以将国产剧当成商品来营销;不过如前所述,国产剧出海脉络也受中国政府面向阿拉伯的宣传框架导引——要为“发展导师”的形象工程服务。在这个脉络下,中国政府选择重点出海阿拉伯的国产剧就不会是甜宠剧,而是聚焦强调中国发展、经济成就的相关剧集,《山海情》就是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山海情》是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献礼剧,讲述宁夏西海固民众在福建对口帮扶制度下,拓垦出“闽宁镇”,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过程,属于扶贫主题电视剧。而从“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书目安排就能发现,“脱贫”始终是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的重点宣传话题,所以《山海情》的中选可谓毫不意外,毕竟阿拉伯世界除海湾国家外,多数地区都有贫困问题。

  而为方便阿拉伯观众理解,《山海情》全片采阿拉伯语配音,其阿拉伯片名也未直译“山海情”、更未采用英文译名“闽宁镇”(Minning Town),而是译成了“向幸福移民”(الهجرة إلى السعادة)。借着剧中从贫困农村到小康生活的对比,中国希望传递自己虽曾贫穷、却能在正确制度与发展路线指引下,走向富强的隐形叙事,吸引更多阿拉伯人关注中国的发展路线、制度特性。

  《山海情》中从福建派来的援宁干部陈金山和福建大学教授凌一农两人和涌泉村居民的互动情节有趣。(图片来源:微博@山海情)

  另外《山海情》的播出也有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意安排:在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举行前夕,《山海情》于埃及电视台上首播。时间上明显是配合了首届中阿峰会,地点则是考量埃及与中国从反帝反殖时代持续至今的特殊情谊。而继埃及之后,《山海情》又登陆沙特MBC,并在阿联酋、苏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曼、也门等国电视台上播出,中国政府当然也是主要推手。

  不过第一部出海阿拉伯的献礼剧其实不是《山海情》,而是《觉醒年代》(عصر الصحوة),背后推手除了中国政府外,还有位于阿联酋的中阿卫视(CATV,الصينية العربية)。中阿卫视是2014年由阿联酋华商出资成立的媒体,先是在2015年9月上星播出,通过尼罗河卫星覆盖中东25个国家,又在2016年9月接入阿联酋国家有线电视网Du和Etisalat,这意味着阿联酋所有家庭均可通过有线网络收看中阿卫视。2017年5月,中国外交部批准中阿卫视设立常驻中国新闻机构“中阿卫视中国新闻中心”,同时颁发外国驻华新闻机构证,并向中阿卫视驻华的阿拉伯籍记者颁发中国记者证,算是中阿媒体交流的成功案例。

  而《觉醒年代》2021年热播时,中阿卫视便积极争取此剧的海外播映权,最后也如愿以偿,并获中方团队协助将字幕译为阿拉伯语。2022年5月,《觉醒年代》在中阿卫视上播映,成为第一部出海阿拉伯世界的中共建党百年献礼剧。而这大概也是1970年代后,毛泽东久违地再成宣传图腾,进入阿拉伯世界。当然,《觉醒年代》作为群像剧,还有李大钊、陈独秀等重要角色,但对阿拉伯世界来说,围绕毛泽东的狂热、退潮与再见面,别具历史意义。

  《觉醒年代》于内地播出时,引起大量年轻观众的热烈反应。(图源:《觉醒年代》剧照)

  整体而言,从网络到电视、从政府到企业、从商品到宣传的三重变迁,反映了中国崛起、世界多极化下,中阿互动愈发深刻的现实,原本无法想象的国产剧出海阿拉伯,如今已是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当然,与东亚的日韩、越南相比,阿拉伯还是国产剧出海相对吃力的市场,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统筹资源并妥善运用、建立可靠的翻译与配音团队,仍是任重道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东升西降的时代洪流下,阿拉伯地区作为全球能源与地缘重镇,正与中美俄形成更多极的区域互动;而在中阿关系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兼具商品与宣传意义的国产剧,必然会扮演更重的时代角色。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