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天坑专业的背后,是包办志愿的父母和迷茫的学生们
高考志愿选择年年都是热门话题,今年高考报志愿这段时间,各方对于“天坑专业”的讨论格外热烈。张雪峰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的激起了持久的舆论热潮,这不仅是因为张雪峰的影响力,更是源于对专业选择的普遍焦虑。
家长和舆论场对专业选择的焦虑,说到底还是对未来就业的担心。近年来,就业观念和专业选择观念比起过去要更加现实甚至功利,对专业的评价也多了几分苛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综合了多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包括》数据,在今年5月发表了一项回顾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的研究。
2003到202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一直最看重“发展前景好”,但“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地位逐渐下跌,从第2位跌到第5位。最高到过第3位的“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路下跌到第7。“福利待遇好”“经济收入高”“工作稳定”后来居上,抢占了2、3、4位。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待遇、福利、工作稳定这些“硬指标”,成为了选择工作的关键,至于个人的才能和兴趣重要性则有所下降。按作者的总结,数据显示出“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1]。”就业的选择越来越现实。
这在专业选择的观念上也有体现,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2013年到2022年的这十年间,百度高考大数据前5热门的专业中,工科类占比逐渐提升。2013到2014年以人文社科类为主。而到了2020年,前5中工科已占据四席[2]。
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选文科了
舆论关注度可能还不足以准确地反映专业选择趋势的变化,毕竟对于新兴专业大家会更愿意去了解,搜索热门也未必代表报考时的热门。但从现实的报考数据来看,热门专业也在变得更抢手。
2017年,复旦大学胡安宁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吴晓刚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出身优越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大学选文科专业。当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每增加1分,选择理工科大类的可能性减小10.33%。考虑到文科专业的平均工资往往低于理工科专业,也能说明高收入、就业好的专业,并不是一直是所有考生理所当然的第一选择[3]。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郭丛斌的一项研究,提供了更具体的视角。这项研究显示,考虑较高级别院校的“冷门专业”和较低级别院校的“热门专业”时。家庭背景相对优越的学生更容易优先选择选学校,而家庭背景弱势的学生,更容易选择热门专业[4]。换句话说,家庭优越的学生更有余裕,不一定要选择最热门和赚钱的专业,而是选择在更好的大学接受教育,在相对冷门的专业慢慢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