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九:省委书记“五顾茅庐”
我近来读到两篇回忆录,一篇是解放初期福建省闽侯地委书记郝可铭同志的一段回忆录,他这样写:
“1949年8月底,闽侯地委成立,由我和温附山、李敏唐、郑思远、师建常、高一清组成地委会,我任书记。地委建立之初,根据中央的决定,开始有序进行「接管城市和剿匪反霸」的工作……半年不到的时间里,省委书记张鼎丞从12月到1950年1月到闽侯地委三五次。他们来时并没有召开地委会布置工作,……张鼎丞书记跟我谈过在闽侯(当时叫林森地委)搞土改让我考虑,先给我打个招呼。这个意见我有不同看法。主要是在土改的时间上有不同意见。原因是组成南下长江支队时,我们曾在河北武安学习中央二中全会文件,中央的精神是在新区要学会管理城市,把城市工作作为重点,在农村实行两年不减租三年不土改的政策,在老区搞了多年减租减息和土改,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我认为在剿匪反霸告一段落以后再开展土改……。
张最后一次谈话对我说,把闽侯作为突破点是让省委的屁股坐得稳当点。当时我正研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并写了一篇学习心得的长文,送《福建日报》第四版上。对照张鼎丞同志的工作,我认为省委和张鼎丞同志是正确的,对张鼎丞同志我是坚决拥护的,……一九五二年回到中央,见到薄一波同志,一波同志说你们都没错,反霸是打倒地主的当权派为土改扫清道路,不是错误。”
最近我又读到郝可铭同志的儿子我的好朋友郝一星写的《记父亲与张鼎丞书记的一次争执》,他是这样写的:
“父亲所在的南下四大队随十兵团入闽后,按照华东局安排,接管闽侯地区,于1949年8月26日成立闽侯地委,父亲担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主要任务是“接管城市,剿匪反霸”。
我听父亲说,张鼎丞书记从49年12月到50年1月,三次到闽侯地委(当时是林森地委),给我父亲打个招呼,考虑在闽侯地区进行土改工作。在土改时间这个问题上,我父亲跟张鼎丞同志之间发生了不同意见的争执。北方人初到福建人生地不熟,生活不习惯。当地方言差异很大,隔五里路话就不一样了,父亲说他每次下乡调研要带好几个会说普通话的翻译。父亲任上一个区委书记和农会主席惨遭土匪杀害,对他刺激很大。因此他对张鼎丞书记直言,应该在剿匪反霸告一段落后再开展土改,跟张顶上牛了。……父亲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与领导争论,因为他没有个人私利,只有为党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后从左往右郝可铭、郑思远、吴立批,前从左往右李敏堂,军分区同志
张鼎丞同志是老资格的革命家,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对福建的具体情况比父亲更了解,更清楚。但是他不以势压人,而是很耐心地对父亲讲其中的道理。一个省委书记三番五次到闽侯地委做他的思想工作,张老说明了省委的意图是:以闽侯地委作为试点,让省委走得更稳妥。一个地区失败了不至于影响全省大局,成功了可以向全省推广。这就是调查研究。父亲终于明白了这是省委根据中央《领导方法的决定》而采取的行动,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全力投入省委安排的工作,工作有声有色。……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