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失业率,别蒙上眼睛过弯
从七月底到八月中旬,相关部委包括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密集发布了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细分数据和与之相关经济刺激的措施,而其中,国家统计局宣布“暂停发布青年人等分年龄段调查失业率”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这一系列相关事件中的“最强信号”。
而社会和网络舆论的随之反应,也确实和笔者的看法一样,“蒙着眼睛就看不见问题了吗”这样的挞伐之声不绝于耳。就此,咱们随便展开说说。
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原则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一直以来为大众所抨击的“工作态度”,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今年,已经是近十年,然而,如果还停在抱薪救火这种工作状态里,就远远谈不上是在“治理”,遑论“现代化”?
如果遇到问题,就把直接表露问题的窗口“给堵上”,那么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发酵和发散问题。从笔者学习和实践的经历来看,行政官员往往在这个时候,会有这样两种思考模式(mode):
1.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A问题(在这里就是青年调查失业率),那么只要我把暴露A问题的资料封存起来,这样A问题就消失了,“心里感觉松了口气,似乎压力轻了不少”;
2. A数据(青年调查失业率)严重偏离数据体系的均值,发布会严重干扰整个发布数据体系的客观性,所以不如不发布。
客观地说,这两种认知想法(从行政官僚的角度来看)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种想法是从其主观上来给自己减少压力,第二种想法则是从客观上找补,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哪种想法,本质上都是缘木求鱼,没有找准问题,更谈不上解决。
无论是主观上避免麻烦、害怕麻烦,还是真的认为这一调查数据偏离整体情况,持何种观点都不影响的是,停止公布数据是出于行政团队的需要而执行的。那么,行政团队是不是可以这样随意更改呢?恐怕不是的。
信息公开是一项国家行政法律所规定的行政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对于统计机构来说,调查社会运行情况,依法发布调查所得的数据,就是统计机构的法定职责。
近几年来,中央把依法进行统计工作也纳入到了督察的范围,这与多年来流传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民俗口诀是分不开的,许多地方通过捏造数据营造了虚假的政绩,其中最恶劣也是最为典型的王珉,他所主政下不但GDP是假的,连用电量特别是财政收入也造假,财政收入的造假不但蒙骗上级,还给本地挖了巨大的坑(解释一下,根据我国税制,一般地方各级税收是要按比例上解的,那么财税造假,上交部分是无法造假的,必须想办法交上去真金白银),多年来该省的一些县域缓不过气,和这一时期的“莫名其妙”的灰色负债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