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市场经济才有了汽车、电灯吗?
刚刷到抖音上一个视频,是一个叫“李孔岳”的在什么地方做演说,这个视频的标题叫“市场经济才能带动共富,最大受益者是穷人”。这个观点和张维迎完全契合。看了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从视频底部的介绍,这个叫“李孔岳”的身份是教授、博导、经济学家。他的基本观点就是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让社会发展。在他的演讲里用一个排比句,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他说,“没有市场经济不会出现汽车,人们只能永远………没有市场经济不可能出现电灯……,没有市场经济你就得种地,不能进城。”不知道这位教授、博导、经济学家是一种什么逻辑。也为我们国家怎么会有这样的教授、博导、经济学家而感到羞愧和耻辱。怎么连一般人都知道的社会进步的最简单道理,也被他牵强附会地套上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不管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都各有其优劣,各有所长,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模式也不例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的具体表现。是人类智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与经济模式没有联系。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计划经济同样也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按照这位李姓经济学家的逻辑,没有市场经济,社会只能永远是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营方式。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只顾盲目地做结论,而应该以客观事实为理论依据。任何离开了客观事实依据的理论都难以成立。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思路,从人类社会进入商品交换以来,就一直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其实还要早于欧洲,欧洲是从十一世纪的时候才开始传入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说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历史有两千多年了。那么,到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又如何呢?就拿李姓经济学家所说的汽车、电灯来说,解放前的市场经济都能坐上汽车,用上电灯了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在旧中国只有极少许的洋人汽车。
恰恰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计划经济,才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以汽车、电灯为例,看看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速度。
根据《头条百科》资料:1901年,一个叫李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1903年以后,上海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产汽车。1920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提出了发展交通运输的一些设想。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要化兵为工,在辽宁迫击炮厂成立了民用工业制造处,开始试制汽车。中国人当时还没有生产汽车的技术,于是聘请了美国人为总工程师。于1931年试制成功了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可是,第二辆汽车还没造出来,“九.一八”爆发,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继“民生牌”汽车以后,20世纪30年代国产汽车试制工作在国内许多地方进行,但均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