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自动化与商品经济的未来——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2023-08-17 1540 0
作者: 吕少德 张世贵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运用劳动价值论对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未来社会生产中所需要的人的劳动越来越少,劳动时间最终将无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商品交换的前提将会瓦解,商品经济将会崩溃以至消亡,同时,每一个人都将获得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将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到时,以商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劳动价值论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因此,生产自动化并不能作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依据,反而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作者简介:吕少德,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张世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行政管理改革》编辑部副编审。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据此,一些学者对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马尔库塞指出,生产自动化“一笔勾销”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形成的理论,改变了“机器不创造价值,只转移价值;剩余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情况。哈贝马斯指出,由于科学技术成为头等生产力,人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就不存在了。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在于“知识价值论”,而非“劳动价值论”。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指出,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的“劳动价值论”。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或“发展”。比如谷书堂认为,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丁建中、钱伯海、晏智杰等亦持类似观点。刘冠军等提出所谓“科学价值库”理论,与“知识价值论”颇为相似。

  高放、苏星、卫兴华、韩培花等学者站在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上述观点作出批判。目前学术界论证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适用性的主要思路,一是指出生产自动化仍然离不开人的劳动,自动化机器的研发和制造需要的劳动更多、更复杂;二是指出自动化企业的巨量利润仍来自人的活劳动,包括企业内部研发和操作人员的劳动、以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等形式转移的其他企业或生产部门人的劳动等。这类论证思路正确地看到目前自动化生产仍离不开人的劳动这一现实,但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个劳动价值论本应直面的问题:未来,如果所有的生产部门(包括自动化机器的研发、生产和维护)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都不再需要人的劳动(或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劳动),商品的价值从何而来?此时劳动价值论是否仍然适用?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