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过时了?——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之八)
作者按:该系列博文挂出后,有人问我“在哪里可以下载发表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的原文?”这里有必要广告一下:拙文《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2期),已于近日上传“中国知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中国知网”下载。欢迎光临!
一、问题导向
在上一集《把荣誉戴在赵磊头上,他受不起——价值与异化岂能无缘(之七)》,针对孔陆泉、朱木斌的“马冠赵戴”,我作了必要的澄清。接下来的这一集,我讨论最后一个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否已经过时?
首先交代一下问题导向。
拙文《“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的问题导向,并不是要淡化《资本论》关于价值问题的叙述方法,也不是要追溯劳动异化的根源,而是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劳动决定价值”的科学性。
对于这样的问题导向,有学者颇不以为然:“毕竟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有更全面而科学的理论。”
言外之意,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分析劳动价值论,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下面作几点说明。
二、异化理论如何定位
众所周知,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的关注点。在此之后,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便成为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那么,应当怎么看待马克思的这种变化呢?我的看法是:
如果马克思的早期理论与晚期理论互不相容的话,我们理应以晚期理论为依据,不能以早期理论来否定晚期理论。
然而,如果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能够更好地印证《资本论》中“价值决定”的唯物史观逻辑,且二者并不冲突,那么,就不应当否定异化理论在分析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
三、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以我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我觉得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当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从“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出发来展开价值问题的叙事过程,就足以让“要素价值论”缴械投降的话,那么用异化理论来说明劳动价值论或就多此一举。
但是,如果用《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依然不能让“要素价值论”心服口服,而且如果异化理论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劳动决定价值”,那么,用异化理论来解读劳动价值论就是必须的。
我认为,在“要素价值论”已成主流的当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理应具有重要地位。
四、劳动异化与私有制的关系
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异化的原因,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逻辑结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