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地缘政治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宣布,以前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宣言》
1920年9月27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已是旧闻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难免充满争议,甚至美国总统拜登也不想对这位前国务卿多说一句话。但是在我国,对他的赞誉大大超出了别国媒体对他的批评,让人不得不思考,中国人究竟是太高尚,还是太现实?“杰出的外交家”“我们的老朋友”,类似的称赞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大多数网友欣赏基辛格所谓的纵横捭阖,以及他对中国的“善意”。当然,不排除有人借纪念基辛格,对那一段中美蜜月期进行“憧憬般的回忆”。如果有人在纪念基辛格的帖子下细数一下这位老朋友的污点,或表达一下对此纪念正义性的怀疑,得到的往往不是众网友的反思,而是意料之中的现实主义审视:批评基辛格展现了白莲一般的无用高尚。国际政治只遵循利益的准则,是权力的游戏,意识形态和外交不应当挂钩。我想这就是基辛格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基辛格在中国和苏联、中国和越南的民族主义斗争中扮演了朋友的角色。或许很多人都认为,在支持中国的发展这一意义上,中美联合公告的意义应当比孙文越飞宣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更加值得称赞——虽然后两者对中国的历史也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去意识形态原因,或者说是去国际主义原因,前者显然更容易在当下被理解。
基辛格对梅特涅赞赏有加,不仅在他的论文中,更在他的外交活动中,梅特涅式的观点、原则都有所体现。梅特涅,这位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的首相,纵横捭阖于当时的欧洲列强之间,既有远交近攻之策,又有缓和均衡之为,妥善处理奥、德、法、俄、英等列强关系,保证奥地利立于列强之林,使得维也纳大放异彩,进而封官进爵,直至奥国首相。基辛格一生为傲的三角外交、均势理论,不能说没有这位梅特涅阁下的影子。
可惜,外交乃器用,讲不明道理,更无法揭示社会历史的奥秘。当梅特涅将自己的外交手段运用于国内政治时,当他自以为是地在阶级而非国家实体间摆弄他那一套纵横之术时,当他用以下两个方针:“第一,使奥地利治下的各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受到所有其它处于同样境地的民族的牵制;第二(这是一切君主专制的基本原则),依靠封建地主和金融巨头这两个阶级,同时使这两个阶级的权势和力量互相平衡,以便政府保有完全的行动自由。”(恩格斯,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处理国内矛盾时,他或许并不知道,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者的关系是决然不同于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和法国的关系的。梅特涅以强权为核心,挞伐国内一切不符合政府利益的反对者,最终等来的不是万人之上伟岸雄姿,而是扮作一个妇人踉跄出逃。还好基辛格博士由于其非美国出生的身份失掉了当上总统的机会,不然,谁又会知道他将如何处置六、七十年代美国激荡的革命暗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