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揭批跪舔美帝饮鸩止渴的基辛格拥趸
基辛格来过中国一百多次,每一次当然都有特定的目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为美帝式微“救场”,而这恰恰是跪舔美帝的公知免谈的。
在某些公知的误导下,基辛格对中国的偏见到底有多么严重?1971年,由于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淖而不可自拔,尼克松决定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去中国打破外交僵局。但由于相互隔绝二十多年,他们对红色中国很陌生。在基辛格去北京的诸多准备事宜中,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见着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要磕头。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首先,这场秘密外交基本上是按中国的条件完成的:是美国特使去北京而不是周恩来到华盛顿。他们对这一点的理解是:这是中国按允许外国使节拜会中国朝廷的古老规矩发出的邀请。其次,历史上有外国使节曾被中国政府遣返回国。1651年,第一个到中国的俄国大使因不肯给顺治皇帝磕头,结果被立即遣送回国。1816年,英国大使阿姆斯特勋爵拒绝给嘉庆皇帝磕头,也被押送遣返回国。因此,基辛格受命去北京很有可能不得不给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磕头。为此他很犯难,几次找尼克松商量怎么办。但两人商定的办法是什么,尚未查到史料。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时突然装病,于凌晨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在南苑军用机场,基辛格首先见着叶剑英,当然没有磕头。但基辛格的紧张没有消除,有人这么记述的:基辛格当时的表情是忧虑重重的,玳瑁宽边眼镜后的脸膛肌肉紧缩,没有一丝笑容。作为贵宾,基辛格被安排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六号楼,周恩来前往看望,大概是怕要磕头,基辛格还没等周恩来走到跟前就夸张地把手伸了过去,所以动作显得有点僵硬。周恩来立即会意地伸出右手与基辛格握手。基辛格回到美国后向尼克松汇报:“根本不像我们事前担心的要磕头。”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并率先伸出手同尼克松相握。以后,两国大门打开,增进了解,美国人见到中国领导人要磕头的担心就这样成了一个滑稽的历史笑谈
基辛格在冷战期间施展的外交手腕绝非仅仅是一种和缓的姿态,在其复杂的地缘战略布局中,中国被巧妙地转化为美国对抗苏联的一枚关键棋子。通过与中国的接触,基辛格稳住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而且在冷战的大棋盘上为美国赢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但这种策略无疑也将我国置于越来越复杂而微妙的国际局势中。随着基辛格在越南、柬埔寨、智利、阿根廷与乌克兰的劣迹逐一曝光,基辛格的政治立场与观点遭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当年的外交宗师被贴上了“战争罪犯”的标签。基辛格“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被相关国家指责为“残酷”、“非人道”,造成了无数无辜民众的伤亡。基辛格晚年的名声像破碎的纸片一样在道德的风暴中翻飞。基辛格在印度支那策划了多次地毯式轰炸而无视人道灾难,在拉美支持多个军政府上台而以下三滥的手段迫害其合法上台的左翼领导人。基辛格的手段冷酷而直接,在外交策略上无视民众痛苦而只为所谓的“国家利益与地缘政治的平衡”,这种权力游戏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与严重的地区动荡。在2022年达沃斯论坛上,基辛格建议乌克兰割让领土给俄罗斯,这一观点暴露了他对权力政治的老派看法,也暴露了他对新时代冲突解决方式的刻舟求剑的理解。他曾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现在却认为这是“适当”的结果。这种立场的变化反映了基辛格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敏锐感知,也暴露了其现实主义外交哲学不择手段的方法论,这种变化难免引起同行们了对其外交原则与一贯性的质疑。基辛格对俄罗斯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复杂的大国平衡敏感度,从不主张完全扼杀俄罗斯,反而认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仍然大有可为。基辛格对中国的态度更复杂,在中美关系的初期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始终对中国保持着深不可测的警惕乃至敌意。其相关著作反映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冷战战略观:如何在国际舞台上组团牵制中国的崛起,这种态度至今还在深刻影响其后辈对中国的看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