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房地产?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变了
房地产之后,谁能撑起第一大支柱产业?
前不久,“新能源汽车取代房地产,成为最大支柱产业”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固然正在成长为新的增长极,但无论产业规模、上下游拉动效应还是财政贡献度,仍难与房地产相提并论。
如果考虑到“家庭财富近7成集中在房子”、“居民部门超过3/4的债务都是房贷”的现实,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就更加清晰。
然而,房地产是土地经济,“以地谋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起飞阶段可谓无往而不利,但也埋下了高杠杆、高负债的隐患。
谁也承受不起房地产硬着陆的代价,但房地产作为最大支柱产业的时代势必一去不复返,何以培育新的支柱,就成了关键。
去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提出,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新质生产力取代房地产,重塑支柱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01
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不是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替代,而是支柱产业的全面重构与升级。
日前,在雄安新区召开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上一轮的发展动能是土地、房地产、金融,是“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而新的动能可能会落脚在数字经济上。
在刘守英看来,数据相当于过去的土地,但一个是传统的生产要素,一个属于新质生产力层面的生产要素。
如今,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也在改变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布格局。
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所说,土地要素遵循边际报酬递减,也就是用了就会越来越少,而数据则是边际报酬递增,越用越消费数据资源就会越多,而且它创造的生产力也会越强大。
所以,与土地经济相比,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经济,规模更大,上下游产业链更长,无论对于刺激经济、拉动就业还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有长期之效。
高峰时期,房地产、建筑业以及直接相关的建材等行业,整体占GDP比重接近20%。
而目前广义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达10%以上。
在就业方面,房地产直接或间接拉动数千万人的就业,而数字经济创造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净就业贡献更为可观。
根据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目前数字经济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到2030年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