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政策“史诗级”巨变,全面学习新加坡模式可行吗?

2024-05-28 5564 6
作者: 贾拥民 来源: 风声

  作者| 贾拥民

  均衡研究所学术顾问,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房地产政策迎来巨变,多家媒体用“史诗级”来形容近几日接连出台的救市政策。截至5月17日,首套房首付比例已经下调至15%,公积金利率下调0.25%,并且取消了商品房利率下限。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宣布,央行将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这意味着国企将直接进入房地产收购房屋,保障房市场将迎来大发展。

  谈及保障房,全球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国家可能是新加坡。所谓新加坡模式,其核心是廉价组屋,并形成“廉租房→廉价房→私人住宅”的阶梯化供应体系。其中,廉价房覆盖总人口的比例约为80%。

  尽管关于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比如说住房自有率超过了90%、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廉价而精美的组屋中,等等),但是它的核心特征以及背后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却没有多少人深入细究过。

  此时正值中国房地产政策巨变之际,有必要深入了解新加坡的“保障房制度”,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新加坡住房模式:远比你想的复杂

  粗略地说,保障性住房的新加坡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保障性住房由政府供给,并由政府制定价格。

  新加坡房地产的主要供给是由政府建屋发展局(HDB)开发的保障性的组屋,覆盖了大约82%的新加坡人,而商品性的私人住宅则主要面向没有资格购买组屋的外国人和少数高收入新加坡公民。

  组屋的供给做到了“应需而建、供给充分”,其基本流程是,建屋发展局宣布建屋计划,在申请期内如果申请购买的人数达到计划的65%-70%,就动工建房,如果达不到则修改计划,所以新加坡人申请组屋基本上几乎没有排队轮候期。一经购买,组屋的产权就属于购买者所有。此外还有供租赁用的组屋(相当于中国的“廉租房”),占比不到5%。

  定价以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作基础,通常是以90%的首次申请者可负担三房组屋价格,70%的首次申请者可负担四房组屋价格为标准。一般来说,新开发组屋一般比二手组屋市场的价格低30%左右,且政府的目标是保证新开发组屋的房价收入比控制在4上下。如此低的价格,自然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例如在2015至2020年间,政府补贴平均占到组屋销售收入的31.8%。

  2、严格的购买资格限制和内部流转限制。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