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要补贴电动车就可以,美国要补贴的可就多了
昨天看到CSIS(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报告,报告中称从2009年到2023年,中国政府在EV领域的补贴投入达到2308亿美元(看到国内行业人士认为这个数据是高估的)。这份报告除了列举分析中国的补贴政策,也对欧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况表达了焦虑和批评。
联想到5月份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100%关税和本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38.1%的临时性反补贴关税,以及最近广汽,博世等企业负责人的发言,这些言论和欧美政策形成了一波内外联动。而有趣的地方在于,CSIS这份报告某种程度上打了博世这些企业发言的脸。
博世中国负责人前几天说,国外是一个有秩序的竞争市场,我们不要打破这个秩序,而是通过技术,通过更好的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厂商到国外能够以技术为先导,认真造好车,而不是靠低价的成本把中国的“ 卷 ”带到国际上去。
说直白些,这些深刻感受到自己可能面临竞争失败的产业旧势力,在嘴上是十分不愿意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本身就是因为技术优势的。而CSIC的报告则直接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在技术上领先,不能被视为模仿者和低端市场参与者。
报告还尖锐指出,西方政府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有两个,是否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可以在西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承认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是全球脱碳事业的一部分。
显然,起码美国是完全否认这两点的。报告中也认为美国的100%关税不是基于对中国具体的补贴而制定的,而是以“需要多高的关税才能阻止中国车企出口到美国”为目的制定的。报告中担心两点,一是扩大301关税的使用会破坏美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是美欧日韩联盟需要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窗口不多了。
当然,该报告中对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的看法也一以贯之地凸显出西方的傲慢和双标。比如,认为中国的长期持久补贴政策并不是为了主导全球产业链的阴谋,而是因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低效,导致产业支持时间过长覆盖面过广。
这应该不是CSIC本身的认识问题,而是美国当下舆论氛围太极端。右翼反对补贴,觉得不市场,左翼支持补贴,但是反对大公司,所以这些智库报告还得小心翼翼的迎合舆论大环境。
中国的产业政策体系到底是低效还是高效,有识者自有判断。西方的傲慢之处并不是嘴硬,而是双标。
西方,尤其是美国搞不搞产业政策?自然是搞的,而且是大搞特搞。我们在之前文章《耶伦劝中国放弃产业政策,实在是数典忘祖》中就梳理过美国从建国之初汉密尔顿开始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基本国策到持续至今的半导体产业政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