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大战网约车司机,到底谁错了?
先说结论:在中国,唯物主义教育下的普通人会先天地支持技术进步,萝卜快跑和网约车司机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没错,但包括司机在内现在之所以有大量的普通人担心丢掉工作,反对科技进步,本质其实是反对落后的社会分配制度。
关于萝卜快跑的争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支持者主要有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比较宏大叙事:萝卜快跑代表了AI技术最新应用,是先进生产力,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开发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企业不开发,将来也会由美国企业开发再来占领中国的市场还不如国内企业来主导产业升级。
而第二个理由则似乎更实际一点,那就是便宜。做为尚处实验阶段的人工智能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烧钱补贴,长沙其实也有萝卜快跑,在每辆车都有专职领航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运营成本没有实际区别,打车价格依旧能做到传统出租车的1/10。在目前阶段,无人出租车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一二十年,出租车司机留下的坏名声,包括但不限于载客绕路脾气大拒载等等乱象可以说是屡禁不绝。最近几年在长沙打出租车,司机驾驶水平也相对一般,我本来不晕燃油车,但电动出租车我是真的晕。本来扭矩就大加速就快,司机开车时快时慢加上极强的动能回收,不小概率概率给我整的想呕吐。除非情况特殊否则我一般不打车,从体感上来说,有人驾驶出租车打车体验比较一般。大家希望无人驾驶取代也是正常。
支持者的理由看上去很丰富,从宏观到微观,各个角度都很令人信服,但是反对者就一个理由:那就是对失去工作的恐惧。不光是出租车司机们,很多普通人也能共情到这一点,认为AI即将抢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不得不反对无人AI技术继续落地。
特别是考虑到这两年的网约车并不好过,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预警信息显示,多地网约车运力已趋于饱和,或者远超实际需求。来自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超过20单,单均营收在20元左右,单车日均收入仅200多元。在司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平台用一口价吸引用户大打价格战行业内卷,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实际生活水平反而很难提高。
两个群体的冲突其实不难理解,利益决定出发点,对于绝大多乘客来说,低价优质的服务,没有拒绝的理由,一定会支持无人出租车大面积铺开,优化掉整个网约车当中最大的成本司机提供7×24小时只消耗电费的廉价服务。但科技进步快速消灭工作岗位的时候,网约车司机和潜在的网约车司机预备军,不论再怎么对人工智能革命有信心,也很难接受自己即将失业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