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 : “中等收入陷阱”,谁布下的?
本文原载《明报》2024年8月9日,之后略有修改。保马得到作者授权发布,感谢卢荻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中等收入陷阱”,谁布下的?
文 | 卢荻
《2024年世界发展报告》以“中等收入陷阱”为标题在8月6日面世,此前,世界银行先行公布其主题和核心信息,并作出重点介绍和引申阐释。这份报告对处于经济发展转折阶段的今日中国颇有意义,事实上,报告中列出的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艰巨挑战的一大群国家,中国正是位居名单的首位。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一方面在认知上指向定义问题和相应的统计现象,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怀上又蕴含着特定的判断和行动倡议,而世界银行的报告正是就此提出一系列政策要求,作为应对挑战的指引和承诺。那么,这些判断、倡议、要求、指引、承诺,如何构成对世界发展的实际历史经验的解释,是否可信?
以收入划分群体的世界
世界银行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四个群体,即,低收入经济体,中等收入经济体(内里再划分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两个群体)、高收入经济体。其中,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收入水平,在2023年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当年价格1136美元至13845美元之间。同年,全球共有108个国家位居中等收入群体,近60亿的人口占全球的75%;从而,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实际上就是代表了世界发展的主导表现。
《2024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指跨越高收入门槛的世界范围的普遍失败经验:自1990年以来,全球共有34个国家跨过这个门槛,然而它们都是人口小国,所代表的也只是特例,其中超过三分之一要么得益于加入欧盟,要么得益于新发现的石油资源。世界范围的常态是,高收入经济体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自1960年的30%下降至1980年的25%,随后在整个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年代仍是持续节节下降,至2000年降至20%,至2023年再降至17%。
同样的趋势也见之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全部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与高收入经济体的比率,在1960年是9%,至1980年降至8%,至2000年再降至5%,惟有至2023年回升到13%的水平。而新世纪以来的回升其实是有赖于中国特例:中国之外的全部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人均国民总收入与高收入经济体的比率在1960年是11%,至1980年降至10%,至2000年降至6%,至2023年回升到9%,却也还是达不到60多年前或全球化年代开始時的水平。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