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灵:“房屋养老金”与一些辟谣
房屋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建立公共账户,公共账户的首要用途是为房屋公共体检提供资金。”
就在一周前,小巴(执笔的这位)所租住的高层公寓楼,终于完成了三台电梯的更新换代,历时半年之久。
体感上,新电梯的速度明显加快,还按上了空调,足以片刻对抗“杭·吐鲁番·州”的热辣滚烫。
不过,吹着空调上楼的那刻,小巴忽然意识到,这或意味着这栋楼的房龄至少快20岁了。
今年5月,我们曾在文章《你会去买“老破小”吗:为什么中国房屋寿命只有30年?》里科普过:
除了主体结构,房屋的附属部件也有单独的生命周期。比如住宅电梯,单独一部的报废年限为15年,有备用梯的为18年。
还比如防水工程,屋面设计年限不低于20年,室内不应低于25年,外墙保温工程,规定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5年。
树木以年轮记录年龄,人类以皱纹标记岁月,而被替换的电梯,重新粉刷的外墙,一家一户来替换的燃气表,楼道里不知道何时变亮了的灯泡,被扩建改造的地下自行车库……
每栋房屋都有自己暴露年龄的方式,只是我们习惯了步履匆匆,忘了岁月这把杀猪刀并不曾饶过谁——住建部门曾透露,全国城市居民中有1亿人住在2000年之前建成的小区里,这样的小区在全国共计17万个。
当然,一个更现实原因或在于,它并未与我们的钱包发生太多直接联系。
于是,上周五,当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说:“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时,舆论哗然。
人们看到“养老金”“个人账户”“公共账户”几个字以后,脑门子上就产生了一大堆问号。
董副部长是在一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系列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么说的,前面他代表住建部,表示正在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
事后看,可能坏就坏在“养老金”三个字上。大部分人对此并不陌生,每个月缴存,存到退休才能使用,一经类比,就给人一副未来要交钱养老房子的感觉。
有的网友说,我个人养老金还没弄明白,现在岂不是还得交钱给房子养老了?
手里已经有着“老破小”的房主也哆嗦了下:如果以后还要交钱养老房子,岂不是影响房价?
有的业主依稀记得,自己在买房时,曾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主要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如果再收一笔,岂不是二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