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自嘲镜像及其辩证省思
摘要:近年来,青年群体中兴起一种自嘲现象。一些青年通过自我贬损的表达方式,以戏谑调侃的风格,呈现出一种不以为然、潇洒超脱的性格镜像,并将其作为参与社会交往、建构群体身份、表达精神状态的一种符号化工具。辩证来看,适度的自嘲行为并无实质性的破坏力量,它是青年融入社会的一种群体智慧,也反映了青年面对问题时乐观洒脱的一面;但过度的负面情绪释放,会导致青年精神内耗和价值迷失,要引起重视。因此,要动态研判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倾向、纾解其成长和发展压力、关切其价值和情感需求,由此实现“自嘲文化”的价值归序。
关键词:青年;自嘲;自嘲话语;青年亚文化
近年来,“脆皮大学生”“孔乙己文学”“单身狗”“打工人”等网络热词迅速走红,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一时间,当代青年似乎不再介意社会调侃,反而不吝于用一些贬损色彩的词汇来自我调侃,甚至“主动污名化”自己,在网络舆论场上兴起一种青年自嘲现象。这种自嘲现象背后体现的不只是单纯的、微观的青年个体心态,同时也映射了当代青年背后复杂的、宏观的生活境遇,反映了社会变迁下一些青年对于自身命运的思索和行动反馈。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等媒介技术条件不断发达,同质类青年群体的话语交流日益紧密化,将青年自嘲现象升格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亚文化现象。因此,深入理解这一青年亚文化现象,全面解析其内在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内涵,进而提出有效建议,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青年自嘲镜像
青年自嘲现象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它是特定青年群体在特定心理状态下对特定社会语境的群体性回应,它既是向社会的一种自我贬损式的主动性、戏谑性示好,也是一种面临污名化压力之下的妥协式的、被动式的自我解围。当一种社会现象被赋予了文化社会学的意义,它就不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发展成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成为某些青年身份标识与群体认同的专属文化形态。
1. 自嘲个体镜像:青年的自我调侃与主动解构
所谓镜像,源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举步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中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1],然而,说到底,这个镜中的形象,只不过是“把欲望置于他人的领域的异化转向竞争的力量”[2]。拉康认为,婴儿通过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实现自我意识认知,成为一种“自我异化”。人们也经常用之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所呈现出的某种或多种面向。所谓青年自嘲的个体镜像,是指一些青年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时,通过自我嘲讽和自我解嘲的方式所展现出的心理现象和文化特征的总和。当前而言,这种镜像往往反映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这种自嘲既是这些青年对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应景回应。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