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华夏药魂,一场比鸦片战争更隐秘的文化掠夺正在上演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临床智慧。然而,近年来以日本津村制药为代表的跨国资本,通过与中国平安集团的深度绑定,对中国中药产业链展开系统性收割。这种以“合作”为名的资本渗透,正在以隐秘而迅猛的方式瓦解中国中药产业的自主性,导致核心技术流失、文化主权旁落、资源垄断加剧。
卫先生下面将聚焦平安与津村、健民、盛实等企业的合作关系,揭露其对中国中药产业造成的结构性伤害。
一、平安与津村的资本合谋:为外资收割铺路的“本土化陷阱”
中国平安集团自2017年战略入股日本津村制药(持股10%成为第一大股东)以来,双方的合作便呈现出明确的资本扩张逻辑。平安不仅为津村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其在国内的金融网络、健康数据资源和政策影响力,为津村收购中国中药企业扫清障碍。
注:但据津村2021年年报,平安目前只是津村的第二大股东,第一位让给了日本Master Trust信托银行株式会社。
资本杠杆撬动产业链控制
平安与津村成立的合资公司“平安津村”,表面上是“技术合作”,实则为津村在华收购的核心工具。例如,2023年平安津村以2.5亿元的“骨折价全资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其背后应该有平安资本对地方国企的施压与利益置换,否则2.5亿拿下个老国企是不可能的。
紫光辰济拥有158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包括舒肝快胃丸、风寒感冒颗粒等经典方剂,其生产技术及秘方通过收购直接转移至日方控制下。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安利用其保险业务积累的庞大健康数据,为津村筛选收购标的提供精准指引——哪些中药品种市场潜力大、哪些企业因经营困境可能被迫出售,均在数据模型中被量化分析,形成“资本收割清单”。
更险恶的是数据殖民。平安好医生3.73亿用户的问诊记录、用药数据,被津村转化为汉方药研发的“人体试验场”。如某女性在APP咨询痛经时,算法推送的津村“温经汤冲剂”已根据她半年前的体检报告调整了白芍比例——这些数据本应守护国民健康,却成了外资精准收割的镰刀。
这种数据殖民正在摧毁中药的根基。江苏某中医院统计发现,使用汉方药的年轻人普遍认为“中药需要日本技术提纯才安全”。他们不知道,津村在上海的提取车间里,那些标榜“超临界CO2萃取”的设备,原型机其实购自天津中医药大学——而这所大学的实验室,三年前刚接受过平安的“科研资助”。
注:此次收购虽然最终以国资接盘叫停,但已经是三个月后的事了,这期间津村有没有对辰济158个产品做过什么?目前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