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辛亥革命之后为何“子弹飞”?
在《让子弹飞》中,当冒充县长的“麻匪”张麻子一行人,骑着白马来到鹅城城门的时候,鹅城的商民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汤师爷”掏出了委任状大声宣读:“兹委任马邦德为鹅城县长……”
看到这里,我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
对,至少应该和前任县长有一个交接仪式,无论前任县长是升迁、是调离还是被免职,他都应该在场,但他却始终没有露面,这意味着在张麻子到来之前,鹅城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由恶霸黄四郎在实际上统治着。
后来的情节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前面的四任县长都被黄四郎豢养的假张麻子在路上给杀掉了,“鹅城凶险”,从此没有人再敢来当县长。
汤师爷拿出的委任状上落款的日期是民国八年,也就是1919年。这一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为什么会爆发?
就是因为梁启超从欧洲发回了一封电报,通报了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的消息,第二天报纸上的大字标题是“山东亡矣”,激起了北京爱国学生的愤怒并走上街头。
当其时也,中国尽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遭受的却是战败国的待遇。
民国政府派出的代表虽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但却不能阻挡日本强行把山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就是辛亥革命胜利8年后的中国:
对内,民国政府无法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法律秩序,连最起码的安全保障都不能向自己的国民提供;
对外,则无力维护最基本的国家政权和民族尊严。
辛亥革命赶走了一个皇帝,换来的却是军阀混战和无数土皇帝的野蛮统治,难怪连孙中山自己都会感到失望,叹息“共和肇始以来,一无所成”了。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这些年来,国内一些自由派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辛亥革命本身就是多余的,要是能够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隆裕太后、溥仪、摄政王等人的领导下继续搞宪@政该多好啊!
袁伟时教授有言:我们要完成光绪皇帝、宣统皇帝的未竞事业!
这样的志向令人发噱,让人疑心这是老年痴呆症的某种病状。
在这些学者看来,革命似乎是他们的应召女郎,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在我看来,革命却如同季节的轮换一样,如果她要降临,那就谁都拦不住——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不能拒绝冬天的到来,当然也不能阻挡春天的脚步。
辛亥革命的尴尬在于它的不彻底,而并非不应该来——这是和自由派学者的最大区别。
比如冬天来了,它应该是漫天飞雪,冻死苍蝇和细菌;但结果却是一个温吞吞的暖冬,反而造成了疾病丛生,这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