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除了科比,还有杰克·伦敦!
“究竟谁更接近美国的真实,科比,还是杰克·伦敦?
01
前两天,我在头条号上收到一个问题:“男朋友因为科比去世已经哭了一个小时了,可咋办?”
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便回答道:“可以安排他去殉葬,这对你对他都好。”
02
答案发表后,有人就跑来留言,说我不理解年轻人。
其实,我是理解的,尽管这位“男朋友”也未必能够代表年轻人。
简言之,他们都是在文化战场上受到重创的人,需要的是治疗和抢救。
一位万里之遥的异国退休职业运动员的意外死亡,使这位“男朋友”如丧父般的伤感,证明美国的文化影响力、渗透力足可以用“统治”来形容。
尽管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但恐怕还有更多的人习焉不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在追逐NBA球星的过程中,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修改,未来在某一个不确定的场合,当需要做出决定或表态时,立场也会发生不知不觉的偏移。
当然,这种偏移一定是有利于美国的。
NBA从来都是美国“软实力”的一部分,科比(这里指的通过媒体和营销包装、展示的科比)的真实功效,和闯进南海的美国濒海战斗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让你喜欢美国,后者让你害怕美国,最终目的则是让你屈服于美国。
科比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他以自己的奋斗、成功、天才、乐善好施等等,在“男朋友”这样的“年轻人”心目中,建构一个亲切可人的美国形象。
无疑,对这样的美国,任何戒惧、防范,都是多余的,甚至是可笑的。
03
杰克·伦敦
今天不想过多地谈科比,想谈另外一个人——。
杰克·伦敦(1876.1.12-1916.11.22),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如果说,科比是美国的表层,那么很可能,杰克·伦敦则代表了美国的深层,代表了西方文明中最秘而不宣的部分。
这样说,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大航海时代以来500多年西方历史,包括贩卖黑奴、灭绝印第安人、排华的历史。
纳粹为犹太人建立的毒气室,当然也其中。
纳粹主义是内在于西方文明,不是外在于西方文明的,不是异数,而是常态,这一点被许多人忽略了。
04
杰克·伦敦曾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热爱生命》,我读过至少两次。我的书架上也一直插着一本他的人物传记《马背上的水手》,作者欧文把他形容为“一个长得太大的孩子”,把他的爱、他的痛苦、他的创作激情以及整个创作生涯,叙述得生动亲切。
杰克·伦敦是复杂的。1876年,他出生于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当过童工,后来又在美国各地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