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再评《只有芸知道》:梅琳达,罗芸的镜子


  01

  和张艺谋一样,年过花甲的冯小刚也拍了一部私人记忆的电影。

  《只有芸知道》,来自冯小刚挚友的真实故事。

  无疑,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冯小刚,冯小刚将它搬上大银幕,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被感动。

  如果不能像隋东风、罗芸那样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生活,至少也应该像他们那样相爱吧?

  有人说,中老年男士拍纯爱片是可怕的。

  这句话当然不无偏见与歧视,但《只有芸知道》却表明,说这句话的人不幸而言中了。

  正如我在《冯小刚的廉价方糖》中所指出的那样,隋东风对罗芸的爱情是“说出来”的,却没有用行动来体现。

  罗芸的最大梦想是出海看鲸鱼,但隋东风却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不肯让饭馆打烊两天,陪她去看一次,只是骗小孩似地在她床头上贴了一幅鲸鱼招贴画。

  招贴画上鲸鱼,完全不像真实的鲸鱼那样呆萌、善良,而是目露凶光,似乎预示了罗芸的不幸结局。

  所以,等到片尾的高潮桥段,隋东风把罗芸的骨灰撒到鲸鱼出没的海面时,我没有感动,反而很为罗芸不平。

  这个为时过晚的仪式对罗芸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隋东风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而自我抚慰罢了。

  02

  不过,《只有芸知道》的主要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冯小刚无意当中向观众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隋东风和罗芸的生活是苍白无聊,毫无意义的。

  罗芸有一个镜像式的存在,这就是隋东风的餐馆女招待兼两人的好友,梅琳达。

  要论经济条件,身为当地“土著”的梅琳达似乎比隋罗夫妇更差,隋罗还有自己全款买下的独栋别墅和餐馆,梅琳达却只能靠打工为生。

  但梅琳达的精神世界却远比隋罗丰富。

  她关注着外部世界,担心气候变化。她跑到非洲去“支教”,没有结婚,却领养了一个非洲女孩。

  他们在美丽的南极光下暗自许下的愿望,最能反映三个人精神世界的不同:

  隋东风的愿望是再养一条狗;

  罗芸的愿望是隋东风的餐馆被一把火烧掉,好让自己得到解脱;

  梅琳达的愿望是气候不要继续变暖,以免企鹅失去自己的家园。

  在梅琳达面前,罗芸非常自惭形秽,梅琳达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罗芸的渺小、自私、缺乏勇气。

  梅琳达也是隋东风的一面镜子,但从隋东风从这面镜子中看到的却是自己的“理性”、“务实”。

  在隋东风看来,梅琳达的生活纯粹是胡闹,只有像他这样踏踏实实地赚钱才是过日子。

  的确,不要说非洲的旱情和南极的冰盖了,那都太过遥远。

  隋罗两人在小镇一住15年,他们每天买菜、洗菜、切菜,遛狗、做爱、流产,望着天边的云彩发呆,谈一些无聊的口水话,但就是对小镇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从来不参与任何公益活动,除了他们自己和收养的流浪狗,他们几乎不管任何别的事。

  03

  我深信,冯小刚是无意当中立起罗芸这面镜子的,因为他是那么迷恋好友的故事。

  但唯其如此,梅琳达和隋东风、罗芸的对比就更令我们深思。

  几千年来,华夏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世俗理性。

  四十年多年来,由于此前追求理想社会的努力遭遇了挫折,世俗理性这一古老传统在“猫论”与“硬道理”的加持下,第一次获得了与“信仰”比肩的光环,以至于任何超越了“成本/收益”考虑的追求,都会受到无情嘲笑。

  当然,在塑造这一“文化”的过程中,冯小刚及其贺岁片也“功不可没”。

  冯导入鲍鱼之肆久矣,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心爱的隋东风与罗芸在梅琳达的光芒映照下,居然显得如此灰不溜秋,暗淡无光。

  不关心个人利益之外的一切,就不可能获得道德权威,也不可能在社会和政治运动中获得领导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降临的今天,这样的“形象”与文化真的最务实,最符合中国、中华民族和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吗?

  扯的有点远了。

  说到这里,倒是应该感谢冯导通过《只有芸知道》提供了这样一组标本,可以让我们在一笑之余,也思考一点什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