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九一八”,想起了《松花江上》


  01

  —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纪念日,很自然地又想起了那首闻名遐迩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首歌的旋律,抒情、悲壮,抗战初期曾风靡中华大地,它唱出了东北的富饶、美丽,也唱出了痛失家乡的痛苦、忧伤。

  1936年12月,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到西安督促东北军、西北军继续“围剿”红军,西安的爱国学生要游行到华清池蒋介石驻地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竟饬令张学良开枪阻拦。

  为避免流血事件,张学良赶到十里铺接见学生。这个时候,学生唱起了《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也许,没有什么歌曲比这一首更适合此情此景了,在关内流浪已久的张学良流下了眼泪,他沉痛地说:

  “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可以说,这首歌,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激成“西安事变”的因素之一。

  周恩来总理也很喜欢这首歌。

  1937年底,他在武汉大学演讲时专门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恩来在指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时,专门指示将这首歌编入其中。

  02

  —

  《松花江上》是由进步音乐家张寒晖于1935年创作的。

  据记载,当时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天天目睹流浪徘徊的惨景,耳鼓充满嗟叹痛苦的呼声,这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愿望,他要以含着热泪哭泣似的音调,唱出悲愤交加的声音。

  张寒晖曾说:“我是把北方女人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了……”他的友人姚一征则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竟都呜咽地哭了。”

  《松花江上》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声调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出现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旋律时,感情达到了高潮。

  03

  —

  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松花江上》的优点也是其弱点。

  这首歌创作于1936年。这个时候,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全面抗战也没有爆发,面对凶暴的、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日本军国主义,中国的优势在哪里?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

查看余下4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