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等:辩证法眼中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之四)
作者按:本系列博文来源于赵晓磊、赵磊《“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此处转发时,加了三级标题,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如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一)量子世界的辩证性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世界的辩证性质越来越凸显出来。
比如,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即利用量子态的相干叠加性来实现并行的量子计算,从而达到经典计算无法比拟的信息处理速度和能力),不仅证明量子计算具有整体性特点,而且证明量子计算具有辩证的特点。
正如吴国林教授所说:“有的学者认为,人们开展并行算法研究的基础,在于客观物理世界是并行的。由于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并行发生的,彼此间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给并行算法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看来,与其说“客观物理世界是并行的”,不如说“客观物理世界是辩证的”。
所谓“客观物理世界的并行性”,不过是客观世界辩证性的一个表征而已。
(二)辩证性不是“不可知”
必须指出,量子世界具有辩证性质,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量子世界的确认是“不可知”的。因为在辩证法看来,量子世界是可以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得到确认和把握的。
就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迭加态”和“纠缠态”所展现的辩证法而言,事情越来越清楚,“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无助于人类认识量子世界,只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才能科学且“确定”地把握量子世界。
正是在辩证法的视域中,量子世界能够得到“确定的”认识,量子世界是“可知的”。
(三)必须用辩证逻辑把握人类社会
不论是相对于量子世界而言,还是相对于宏观的自然界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就更需要借助于辩证思维方式。
从时空维度而言,社会科学之所以需要运用辩证法来对人类社会进行抽象和把握,就在于我们人类生存在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之中,而不是生存在低于四维(零维、一维、两维或三维)或高于四维的时空之中。
尽管我们可以在低于四维的时空框架中(比如二维)来描述人类社会,但这种“降维”的描述毕竟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表象的——比如,二维空间虽然能够平面地说明人类的生存状态,却不能立体地说明人类的生存状态;三维空间虽然能立体地说明人类生存状态,却不能辩证地说明人类的生存状态。
问题是,“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并不能胜任四维时空的分析框架。只有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四维时空中的人类社会。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