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丹:我国精准扶贫的重心在西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集体经济
食物主权按
对于缺少集体经济积累、一盘散沙的西部地区农村,很难在市场经济环境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国情下,西部农村精准扶贫必须走政府主导型道路,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是必须的,输血脱贫是急救方案,造血发展则是长久之计。
发展集体经济的三条关键原则是:土地流转应主要服务于新型集体经济体制;合作社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农民利益最大化;扶贫项目的论证评估应遵循是否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原则。
作者|宋丽丹,中国社科院马研院国外部副研究员
转载编辑|九牛
后台编辑|童话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
笔者于2016年开始对贵州省A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研。A村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于2017年12月摘帽脱贫并于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
在A村的脱贫过程中我们很明显地观察到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很有可能有人会说了,这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不具备推广性云云。但笔者认为,精准扶贫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尤其是在西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A村模式”(暂且这样称呼A村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方式)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应该是最现实的模式。
我们也知道最好的脱贫方式是发挥内生动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这种理想的模式在缺少集体经济积累、一盘散沙的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政府在扶贫中“扶上马、送一程”还是非常必要,“先输血”脱贫是急救方案,“后造血”消灭“空壳村”,把村级集体经济做实,健全“造血”功能是长远安排。
一
我国精准扶贫的重心在西部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地形条件较中东部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因此78.57%的贫困片区和63.7%的贫困县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但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不仅蕴藏着大量的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还与多国接壤,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西部不稳,国家不稳,西部不富,小康不成。多种因素的叠加决定了我国精准扶贫的重心是在西部。
(一)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西部地区
首先,精准脱贫的重点在广大西部地区,这是由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从地形上可划分为三大阶梯:第一阶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阶梯是平原,我国中东部地区处于这一区域,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