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评《你好,李焕英》:“弑父”年代


  01

  在某种程度上,《你好,李焕英》可以看作是一部站在孤独的、缺乏安全感的、因过劳而亚健康的21世纪,带着温情和伤感回望美好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

  导演贾玲用暖色调来表现80年代,这是一种令人从心底油然生出感动的色调,也是一种令人下意识地想融入其中的色调。

  在贾玲的镜头中,80年代的生活充满阳光。人们的衣着虽然并不时尚华丽,但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虽然也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相互嫉妒和竞争),工厂的工人,并无996和欠薪之忧,他们用大量的时间从事文化活动,打排球、合唱、组织文艺演出、看电影和划船……

  这种感觉基本是真实的,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1.jpg

  02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80年代最初的几年,的确非常美好,但这种美好,是由相当复杂的历史条件共同造就的——

  一方面,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终于被画上了休止符,由此给个人造成的压力和紧张感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了。

  另一方面,政治运动抑制了利益集团的发育、生长,整个社会空前平等,干部队伍也相当廉洁(和九十年代之后相比);

  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出现,有了“万元户”;

  另一方面,国企工人仍然享有类似“中产阶级”的地位,贫富差距很小,远没有成为一个窒息社会发展活力的问题。

  80年代,由于垄断性利益集团的缺位,大部分人都拥有相对均等的机会,这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80年代非常重要的气质。

2.jpg

  当然,不平等和腐败也是存在的,不过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影片中,厂长的儿子沈光林,算是有一点特权的人,但他的父亲也无非是在厂里给他安排一个“广播员”的位置,他看上了漂亮女工李焕英,但还要自己带一盒发霉的毛豆各种讨好和追求,并没有太多“衙内”的存在感。

  和今天的“国民老公”、“破格公主”、以及带着1500万存款体验工地辛苦的“集团大小姐”等等相比,沈光林只能说是弱爆了,给这几个人提鞋都不配。

  80年代唯一的问题在于,使80年代之为80年代的条件都在迅速消失,“80年代”也像流沙一样渐渐流失。贾玲用穿越和梦境来表现80年代,事实上也暗喻了80年代(准确地说是80年代前期)是一个如梦如幻,稍纵即逝的年代。

  03

  不过,总结80年代之所以出现并消失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你好,李焕英》主要想表现的。

  《你好,李焕英》主要表现的是母女之爱。

  影片中,贾晓铃和李焕英之间的“爱”感动了很多观众,而她们两人之所以“爱”的难解难分,以至于在最后时刻还要一起穿越回到1981年相互抚慰,共诉衷肠,原因就在于这对母女分享了共同的价值观,她们高度的志同道合。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