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东评何新:这后面难道没有一系列金融阴谋吗?
【何新先生】
何新先生指出(见【附录】),美国大肆印钞,债务猛升,但美国物价基本不涨,而中国反而物价上涨,是因为美国从中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其实是接近白拿而不用付钱的。这就是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形成的一种奇特的市场交换关系。这样一种荒谬的交换模式,使得中国市场上钱(人民币)愈来愈多而商品愈来愈少,价格怎能不上涨呢?美国市场上,白来的商品愈来愈多,进口却都用白条(债券)支付——物价又怎么会上涨呢?这后面难道没有一系列金融阴谋吗?
这篇文章来源于:《奋斗与思考——何新人生自述》(2011年9月第一版),此前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当时美国央行的对策,就是大肆印钞,仅在两年时间,发行的现钞数量就从8000多亿美元增加到4万亿美元,但美国物价却一直很稳定,甚至下跌。反而是中国物价猛涨,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品物价月上涨最高达5.1%,某些消费品上涨34%。
如今已经过去十余年,这种现象仍继续存在,例如,去年美国发行的现钞增加到6.7万亿美元,比一年前增加一倍,美国物价仍然如故,但中国当年物价反而月月上涨,最高到5.4%,有十个月超过公认的通货膨胀3%标准。要知道,因新冠影响,去年中国是唯一经济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美国不仅没有增长,而且早已没有多少工业,是公认的产业空心化,主要依靠进口了。今日,何先生特此在网上推介这篇文章。
何新在文章中提到,某著名主流经济学家解释,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国际资源类商品涨价而自外输入的——叫做“输入性通胀”。那么很奇怪,美国、欧洲及其他地方进口依赖比中国高得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这样发生严重的通胀呢?难道他们有特别的秘方使本国经济不受这种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吗?
何新先生质疑说,这后面难道没有一系列金融阴谋吗?笔者早就指出,这并非什么阴谋,而是主流经济界盲目迷信西方的结果。其关键是央行依据外汇储备发钞,就是央行发行人民币都换外汇,交给西方,而换来的外汇则作为发行的人民币的依据,只能购买西方国债借给西方,由于西方国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连保值都做不到,等于将发行人民币免费送给西方。笔者早在2010年1月,就发表文章,《中国十大荒谬经济现象》质疑央行发钞模式。2013年又在公开出版的《改革内参》上发表文章,分析这种发行模式的问题,建议禁止这种发行模式。这种发行模式本是西方为其殖民地定制的,由于太过荒谬,到2014年9月,央行才取消这种模式。但央行又推行藏汇于民政策,让老百姓储蓄西方货币,从而与央行保持外汇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而且没有更正以前的错误,以前发行的人民币依据仍然是西方货币,是央行储备的3万多亿美元外汇。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