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一旦商标成为垄断利益的武器,还有公平可言?
刚刚过去的4月26日,正是国际知识产权日,今天想就此,聊聊中国红牛,聊聊中国红牛与泰国天丝的争端,可以说,太有的聊了,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个中国改开经济的一个缩影。
A
比如,它是怎么来的?
早在1960年代,华裔商人许书标在泰国曼谷发明了红牛饮料,他将两只公牛角力的图形注册为商标,并很快风靡泰国。在泰国做大之后,许书标就想把这款功能饮料打入相比之下体量更为巨大且潜力更为巨大的中国市场,但别看可口可乐、麦当劳在中国可以轻易成功,那是因为有“美国”这两个字做着坚强的后盾,而一个泰国品牌,即使你在泰国再成功,“泰国”这两个字在中国的影响也是聊胜于无,红牛想走可口可乐的路子,根本是死路一条----直到1995年跟华彬集团创始人严彬合作后,红牛才终于算真正进入中国。
但是,中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在红牛进入中国的时候,曾差点被迫更换商标。
当时,浙江有家企业注册了 “斗牛”图案的商标,商标图案与红牛非常相似,这直接导致红牛在中国申请注册中文商标无法获批。为此,许书标想过用“瑞德步“这样的音译名称,但在严彬看来,在中国做饮料,一定要有一个深入人心的中文商标。
严彬
为了保护红牛在中国市场上的声誉,严彬果断放弃“瑞德步”名称,并派人与“斗牛”商标所有人反复协调沟通,花费大半年时间,并最终以个人垫资人民币38万元为代价,换取对方同意放弃所有权利主张,不再对红牛系列商标以任何形式提出异议。
但,这仅仅是个商标而已,距离成为真正的品牌还早呢。
在1996年10月,将红牛图形商标注册完成后,严彬步步为营,为品牌构筑知识产权的护城河。
比如,简体中文的“红牛”二字,还比如,其标志性的金罐。
1996年,中国红牛董事长严彬亲自为“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设计了全新的、具有独特的“三缩颈”设计的金色金属罐体包装,并于1996年7月18日申请了红牛饮料“金罐”包装罐的外观设计专利并取得授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金罐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的形象已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用户心智护城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跟泰国本土的形象完全不同。文字不同就不说了,虽然也是金罐,但那个不止没有“三缩颈”的设计,而且材质也是铝材,手感与中国红牛大相径庭。
这已经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再说了,呵呵,泰国市场有多大?中国市场有多大?已经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这25年来,中国红牛的品牌认知,并不仅仅在于外观,还在于内涵,也包含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商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