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马克思的滑铁卢
【此文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即将出版的导师三部曲之第一部,第一章“马克思的滑铁卢”。】
要避免使马克思主义沦为教条,就必须对马克思这个人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说过:“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你只要记住“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这句话,就记住了马克思的生日。
马克思是德国人吗?这却是个问题。
因为“国民”这种说法,乃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它意味着“主权在民”,严格地说就是:主权来源于“民族-人民的集体意志”(collective national-popular will),而它的理论基础,当然就是卢梭的《契约论》。
但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并没有这样的主权概念,当然也没有国民的概念,即使在卢梭的《契约论》里,“国民”、“臣民”、“公民”和“人民”也是混用的,长期以来,在欧洲,国家是属于家族的,例如霍亨索伦家族、哈布斯堡家族、斯图亚特家族、波旁家族。家族的联姻会使两个国家合二为一,而国王再生下几个孩子,一个国家又分封为几个国家,国家的疆域和名称是不断改变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因为国家是家族的附属物。
实际上,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共同体形式还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中华帝国、俄罗斯帝国,遍布欧亚大陆的是“帝国”,而不是“国家”。
帝国之不同于民族国家,首先是因为帝国的主权在君主,在于君主的继承权。在帝国里,只有“臣民”,没有“国民”。
马克思的家乡也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293年,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成为罗马帝国的西部副君——马克西米安的驻跸首府【1】,公元962年,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地,1356年,特里尔大主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候之一,因此,特里尔人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臣民”。
【特里尔 马克思故居 图/新浪博客】
世界上第一个被“国家”击溃的“帝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尽管在被拿破仑的武力解散之前,即早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它已经极为松散了。因此,伏尔泰方才说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愤而组织第一次反法同盟,对拿破仑宣战。但是,第一次反法同盟迅速失败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