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革命是需要献祭的——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他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没有说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而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毛主席给出了共产党人对这种生死观的看法: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是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在面对生死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毛主席还说过,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里所说的无所畏惧,是指世间上存在的一切困难、一切对手、一切敌人,也包括对死亡在内。因为死亡对人而言,无论如何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对死亡的恐惧和畏惧都无济于事,都不能阻拦死亡的到来。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死亡或者有可能牺牲的面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决定着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是一个假的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准。无数革命先烈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而无惧色,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的精神,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金一南教授在提到无数革命的先烈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年纪轻轻闹革命,年纪轻轻丢性命。应该说,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从他们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抱着为革命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准备和决心。因为烈士们都很懂得这样的一个道理。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革命是非常艰苦和非常残酷的,总是会有人为此而牺牲的。那么他们作为先驱者,如果没有做出牺牲的准备,那么他们自己一定是不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党的事业,对革命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而这样的胜利,一定不是只靠少数人的参与就能够取得的。这样的胜利,一定是多少代人的共同奋斗,一定是要付出很多人的生命才有可能取得的。他们非常坚定而乐观的相信,即使他们牺牲了,但后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共产党人走上前来,接过他们这些牺牲者的使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把革命的事业进行下去。所以,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他们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有了这样乐观而坚定的信念,他们在死亡面前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很多年轻的烈士,在走向刑场的时候,都是非常镇定的。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没有恐慌,没有畏惧,更没有失魂落魄。他们坚定地、勇敢地走向死亡。因为正如他们一开始就懂得,革命是需要某种献祭的。他们成为这个献祭中的一员,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