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革命是需要献祭的——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2021-06-14 4432 5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昆仑策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webp (20).jpg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他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没有说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而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毛主席给出了共产党人对这种生死观的看法: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是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在面对生死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毛主席还说过,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里所说的无所畏惧,是指世间上存在的一切困难、一切对手、一切敌人,也包括对死亡在内。因为死亡对人而言,无论如何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对死亡的恐惧和畏惧都无济于事,都不能阻拦死亡的到来。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死亡或者有可能牺牲的面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决定着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是一个假的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准。无数革命先烈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而无惧色,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的精神,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金一南教授在提到无数革命的先烈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年纪轻轻闹革命,年纪轻轻丢性命。应该说,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从他们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抱着为革命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准备和决心。因为烈士们都很懂得这样的一个道理。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革命是非常艰苦和非常残酷的,总是会有人为此而牺牲的。那么他们作为先驱者,如果没有做出牺牲的准备,那么他们自己一定是不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党的事业,对革命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而这样的胜利,一定不是只靠少数人的参与就能够取得的。这样的胜利,一定是多少代人的共同奋斗,一定是要付出很多人的生命才有可能取得的。他们非常坚定而乐观的相信,即使他们牺牲了,但后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共产党人走上前来,接过他们这些牺牲者的使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把革命的事业进行下去。所以,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他们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有了这样乐观而坚定的信念,他们在死亡面前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很多年轻的烈士,在走向刑场的时候,都是非常镇定的。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没有恐慌,没有畏惧,更没有失魂落魄。他们坚定地、勇敢地走向死亡。因为正如他们一开始就懂得,革命是需要某种献祭的。他们成为这个献祭中的一员,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经受糖衣炮弹考验的结果是,现在合格的党员极少,干部自私腐化严重,他们在一切向钱看的拜金社会里身不由己,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是私有化造成的恶果。
0条回复
就在谈判桌上,不情愿的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了。当时是规定,协定在12点钟生效,在生效之前。枪炮声大作,美国人歇斯底里式的发作。决心在最后时刻,把自己手里的炮弹打光。就在这个时刻,有许多的战术牺牲了。当时志愿军领导人心疼的说:“再 有几个小时就停战了。这个时候牺牲实在是太可惜了。”后来,和平就开始了。死亡的事发生的就比较少了。革命先烈付出了牺牲,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要坚持,有责任保护这个江山永远不变颜色。
0条回复
和平年代,谈论死亡,总是不是那么真实。好像还有点轻率。听许多老革命谈死亡。其实那个现场也是非常恐怖的。平静的面对敌人的屠刀,是需要相当的革命意志的。如红岩中的江姐。那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面对敌人的屠刀。“面不改色心不跳”是非常伟大的。还有15岁的刘胡兰,一个那么小的孩子。面对敌人的铡刀,都是看着敌人把她们的同志的头颅一个个的从铡刀下被轧下来。现场是非常血腥的。在这种场合下,她能够从容就义,非常了不起。你不,后来毛主席听说后,也为之动容。下了光辉的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朝鲜战争,残酷的战场。到了后来,美国人实在是打不下去,
0条回复
金一南自己就做不到。抬高朱总司令,目的是贬低毛主席,影响年轻人不能正确认识毛主席。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