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透明外交(7)——军事语言



 

透明外交(7)——军事语言

  2021年6月16日,一场在中国人眼里毫无成果的会晤举行了,普京和拜登在瑞士以超越常规的阵式轻轻地握了一下手,口头上,纸面上,都没有亮点。

  真实的效果未必如此。

  就美俄两国而言,见面,握手,便是成果,重树了“两大国”形象。

  就世界大国竞争格局而言,美俄首脑见面,就是在导演变局。

  外交,需要经济的支撑,但决定其底气的仍是军事,只要弱肉强食的人类法则未变,军事语言的主导作用就不会变,美俄用简单的形式吸引全球目光就是军事语言的最有力表现。

  换句话讲,外交语言的强弱,本身只是一种艺术,没有军事做底,外交艺术是苍白的。

  如果我们仍然活在“美俄之间无成果”的暗自欣喜中,只能说明我们内心深处怀着某种恐惧——害怕美俄走近。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是不行的,习惯性恐惧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硬实力的不自信,更来源于我们对驾驭现实格局的不自信。

  与真实不自信表现相反的一种集体现象是:口头上,纸面上,网络上,我们都拥有相当厉害的盲目自信。

  一直在反对四种误判。

  第一误判:美国在快速衰落。起点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大危机,续点是特朗普的胡作非为,焦点是美国抗击疫情的失败。

  如果不把“波动性”和“趋势性”搞清楚,用历史长河中的短期小波动代替中长期趋势,在因应上必然要做出错误决策。

  第二误判:美国人不团结。最近几年,看国内媒体新闻,美国的游行示威多了,弗洛伊德事件之后,打砸抢烧的暴乱多了,竞选过程的混乱也多了,枪击事件也多了。

  自由的权利,是导致美国出现“混乱”的长期特征,它与美国的进步始终是相伴相生,有时强,有时弱,林肯死于枪下,肯尼迪遇刺,都没有让美国离散化。

  美国的团结,并不是用“沉默”来表达,因为沉默本身无法证明团结。

  第三误判:美国构建的联盟要分裂。最有代表法性的说法是欧洲要跟美国分手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讲太多废话,我们只需要自问:欧洲为什么要跟美国闹分裂?它能得到什么好处?

  第四种误判:资本主义正走向末路。这个看法多见于民间左翼写手,欧美在抗疫问题上输给中国又坚定了左边同志对这一结论的认同。

  事实上呢?所有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早已经被资本包裹,睁眼,闭眼,都是资本,生时,死时,都是资本,过程,全是资本。你怎么就判断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末路了?

  一直坚持“两个不感兴趣”。

  第一个不感兴趣:美妙的夜景。美不胜收的城市夜景,是几乎所有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盛世宣言,也可以认为是兴奋剂。

  然而,灯光,它可以驱赶自然的黑暗,但驱赶不了人类的黑暗,炫目的夜景之下,有美的行为,也有灯红酒绿的其它表演。

  灯一灭,视觉之下就只有钢筋水泥,这才是原貌。

  第二个不感兴趣:震撼的演习。有很多朋友经常给我发震撼的演习视频,有时候还要加个“绝密”字样,试图让我从中感受到即将来临的历史巨变。

  然而,我从未打开看过此类视频,我会平静到冷血。

  我一直只坚信一个道理:战争,只相信结果,必须以成败论英雄。

  演习,战场一还原,找不到一具敌人尸体,你看到的永远是假象。

  美国的军事目标到底是什么?

  看国内专家在军事频道的分析,美军的全球部署几乎都没啥实际作用,网友就更逗了,“让美国白耗油”、“就是东风导弹的耙子”、“盟国之间勾心半角”总能成为他们嘲笑美军行为的常用语言。

  然而,美军的哪一步会是废棋?我们往死里反对的韩国萨德系统难道在战时不起作用?平时一小步,战时一大患。

  除非洲这个不起决定作用的地域之外,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战略部署已经轮廓清晰,那就是要建“国际部队”。

  大家注意!“国际部队”不同于过去曾用过的“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虽然很假,但它毕竟假借了联合国这个活菩萨,它仍然着眼于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部队,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受联合国影响,也不把联合国放在眼里,它是由不同派系的部分国家构建的武林体系,盟主是美国,门派多元化。

  北约,是国际部队的第一大门派,它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俄罗斯,并且不断东扩,最终把触角伸到中国。

  北约的存亡,已经走入怪圈,我们非常渴望它解体,但它注定很难解体。俄罗斯越强,欧洲越害怕,北约就越坚固。俄罗斯越弱,北约就越狂野,不达目标,不会罢休。

  印太,也可以称为“小北约”,它的首要目标是中国,并且可以辐射俄罗斯。

  印太国家的军事化倾向正开始走北约的旧路,它们以中国为假想敌,中国进步越快,它们就越恐惧,不信任心理就越强烈,军事化道路就越坚定。中国若退步,它们对中国领海的野心又越是得寸进尺,冲突的可能性又变得更大。

  澳大利亚是印太之间一个特别重要的支点,绝对不能低估它的军事价值和破坏作用。

  东盟,看似纯粹的经济组织,但正越来越多地涉及军事合作,当它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开展同美国合作时,只要在美缅、美越两方面取得突破,未来的东盟,将在亚洲兼具欧盟和北约的双重作用。

  中东,美俄围绕中东的角逐存在两大重要变数:一是伊朗,二是巴以和平。只要把这两根骨头啃下,美国实际上就能把中东的三大军事基地辐射到整个中东。

  假若美国能够把这“四点”逐步串成一个总联盟,国际部队基本就能成型,美国开展全球“执法”的能力就可以变成现实,联合国也许就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军事部署能否应对国际部队?

  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它被视为上上策。

  然而,在我看来,如果只局限在战役层面,不战能屈人之兵,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放到战略层面看,只要敌人存在,且恣意侵扰,不战,就不可能屈人之兵。

  解决军事问题,必须回到军事层面,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但并不是“共存体”,军事竞争,就是要在共同体中消灭一部分自己的敌人,如果没有这个目标,人类完全可以解散军队。

  大家看清一个现实么?全球疫情这么厉害,你看到哪个大国的年度预算中用于医药的研究经费超过了国防经费?不要说相等,就连一成的比例都不可能有。为什么?人类口头宣讲的“生命至上”是最大的谎言,美国是这个谎言的领军人物,“消灭同类”比“挽救同类”更具战略价值。

  要应对“国际部队”的威胁,中国在战略上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中国的军事变革不能美国化。从现实看,且不说武器和建制,就是连军队的服装衣帽和礼仪,都在模仿美国,每一次改革,就离美军形象和建制更近一步。这可能是一种误区,走得越久,耗费越大,实际效果越不理想。

  二是取舍观。俄罗斯早已经意识到,凭单个国家去全方位对抗一个大的集团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它选择了“以核为底,加强尖端”的战略,尖端部分,重点投入,维持优势,核力量部分,把数量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公开置于首选武器。在行动上,战略执行力极强,车臣和克里米亚都是硬实力和战略执行力的双重成果。

  反观自己,尖端不尖,全面开花,硬实力未有效支撑战略执行力,“纸老虎”的帽子反被戴在自己头上。

  我们经常讲“特色”二字,军事上,我们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准备谋求什么特色?

  个人之见,中国应对“国际部队”的威胁就得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有效地打包(基于国内和全球);二是坚定地卸包袱(基于国内和周边)。此处不详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便。

  毛主席当年讲: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句话本身就是军事语言,本身就是硬实力,它是用战争结果印证的语言,让人信服,让人敬畏。武器与人做到完美结合,才可以达到尖端的要求,武器与人不能结合,尖端也可能是废铁。

  “军事语言”不等于“武器语言”,军事家能战而屈人之兵,武器语言才能变成军事语言,不战而被人之兵屈,对大国而言,自然是下下策。

  “国际部队”的构想是真实的,美国当“世界警察”的决心也是坚定的,这个过程,是让美国越来越强大还是让美国出现真实的崩溃,中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的城管胜还是美国的警察胜?我们且拭目以待!

  附言:

  1,有关复旦老师刺死书记案,本人之前评论过,有人说我站错了队。我还是要坚持,绝对不支持那位行凶的老师,书记,是制度的产物,不是个人选择之错,有岗位,总要有人去干。工作是对是错,学术是否失德,要用事实说话,不要贴标签。行凶的老师是否数学天才,不是网友凭想象就可以下结论,要用成果说话,不是所有怪性格的人都是天才。

  2,如何看待“神12”的成功?答:我多次讲过,毛主席布局好的领域,都不会被卡脖子,都有后劲,都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毛主席没布局好的领域,我们还要加倍努力。

  3,如何看待复旦大学葛剑雄的真假史观。答:葛剑雄因为把历史贴上“不得已”的标签,左右不讨好,广受批评。在我看来,葛某就是“低级红,高级黑”的代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在否定正史,但又假借政治正确为自己着色。我以前多次写过史学观的问题,不想再写,我只想问:那些执意要全盘否定新中国历史的人,手上到底执有何种铁证?想把死人挖出来对质吗?

  4,如何看待某部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司?答:机构改革,一直在打转,改着改着就多了。考得多,培训机构必定多。监管?管得住吗?管得好吗?我跟大家讲点小事,过去,某省指导志愿填报的机构大约是300家,新高考第一年,指导机构一下子猛涨到1800多家,收费巨高,人气还不错。为什么?因为太复杂了,不在业内的家长,看着志愿都烦,不求人咋办?

  写于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作者/孙锡良,大学副教授,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