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透明外交(7)——军事语言
透明外交(7)——军事语言
2021年6月16日,一场在中国人眼里毫无成果的会晤举行了,普京和拜登在瑞士以超越常规的阵式轻轻地握了一下手,口头上,纸面上,都没有亮点。
真实的效果未必如此。
就美俄两国而言,见面,握手,便是成果,重树了“两大国”形象。
就世界大国竞争格局而言,美俄首脑见面,就是在导演变局。
外交,需要经济的支撑,但决定其底气的仍是军事,只要弱肉强食的人类法则未变,军事语言的主导作用就不会变,美俄用简单的形式吸引全球目光就是军事语言的最有力表现。
换句话讲,外交语言的强弱,本身只是一种艺术,没有军事做底,外交艺术是苍白的。
如果我们仍然活在“美俄之间无成果”的暗自欣喜中,只能说明我们内心深处怀着某种恐惧——害怕美俄走近。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是不行的,习惯性恐惧感来源于我们对自身硬实力的不自信,更来源于我们对驾驭现实格局的不自信。
与真实不自信表现相反的一种集体现象是:口头上,纸面上,网络上,我们都拥有相当厉害的盲目自信。
一直在反对四种误判。
第一误判:美国在快速衰落。起点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大危机,续点是特朗普的胡作非为,焦点是美国抗击疫情的失败。
如果不把“波动性”和“趋势性”搞清楚,用历史长河中的短期小波动代替中长期趋势,在因应上必然要做出错误决策。
第二误判:美国人不团结。最近几年,看国内媒体新闻,美国的游行示威多了,弗洛伊德事件之后,打砸抢烧的暴乱多了,竞选过程的混乱也多了,枪击事件也多了。
自由的权利,是导致美国出现“混乱”的长期特征,它与美国的进步始终是相伴相生,有时强,有时弱,林肯死于枪下,肯尼迪遇刺,都没有让美国离散化。
美国的团结,并不是用“沉默”来表达,因为沉默本身无法证明团结。
第三误判:美国构建的联盟要分裂。最有代表法性的说法是欧洲要跟美国分手了。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讲太多废话,我们只需要自问:欧洲为什么要跟美国闹分裂?它能得到什么好处?
第四种误判:资本主义正走向末路。这个看法多见于民间左翼写手,欧美在抗疫问题上输给中国又坚定了左边同志对这一结论的认同。
事实上呢?所有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早已经被资本包裹,睁眼,闭眼,都是资本,生时,死时,都是资本,过程,全是资本。你怎么就判断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末路了?
一直坚持“两个不感兴趣”。
第一个不感兴趣:美妙的夜景。美不胜收的城市夜景,是几乎所有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盛世宣言,也可以认为是兴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