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教育去政治化”,请问存在过吗?
偶然读到中国科技大学某位老教授的文章,其标题是《教育必须去政治化》。对这样的标题,我不想评论,主要是就文章本身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一下分析。
文章中说,教育像科学研究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阶级性,没必要给教育强加什么政治使命。在我看来,教育与科学研究有一样的地方,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作为都要从实际出发的学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确实存在很一致的方面。但就科学研究而言,对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不需要考虑其政治性,或者阶级性的问题。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领域,不可能脱离政治性与阶级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在资产阶级现代教育中,其教育对象本身就是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子女而言,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教育就是让这样的群体成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英国的公立学校所教育的大多数孩子,将来就是要承担这种工具或者机器的功能。而英国的私立学校,那才是培养上等人的场所,是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地方。。两类学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学习量不同。公立学校看上去很轻松,似乎在学校就是以游戏为主。而私立学校(却名之为“公学”,即Public School)则有严格的管理和要求,要进行各个方面技能的训练。私立学校的学生不仅课程多,程度深,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让那里的学生去当兵,去到南美扛木头,完全是照着全面发展的路数来进行教育。谁能说这样的教育没有政治?谁能说这样的教育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
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为哪个阶级的政治服务上,讲得是旗帜鲜明。这位中国科技大学的老教授不可能不知道毛主席当年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但还是坚持认为,教育不应该讲政治性。这其中的用意,是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老教授对于我们要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说法,也是很有异议的。他说,资产阶级培养的钱学森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建设效劳。而我们培养的所谓“接班人”,都跑到国外去,为资本主义服务去了。老教授认为,这样的现象很讽刺。不过,这个观点是经不起分析的。钱学森那一代人,不是都回到了祖国,回来的只是一部分对祖国有着深厚感情的那些人,还有些人是没有回来的。那些对祖国有着深厚感情的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受到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教育和熏陶。而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时就参加过学习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学习小组的活动,是受到过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而我们那些奔赴美国的学子们,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不再提什么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口号了。我们的高中教育和某些高校的高等教育,几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弃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主旨。那些奔赴美国的学子当中,其中应该也不缺乏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