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探讨文化因素的复杂性
当年,在日本经济迅猛起飞的时候,以及亚洲四小龙似乎也在腾飞的时候,有不少人认为,他们的经济起飞都与儒家文化有关。可是到底怎么个有关法,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我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也无法给出更为有意义的回答。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正是美国在扶持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是为了美国的战略意义,所以东亚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儒家文化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还真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
儒家文化,说到底,就是对一个大国治理的思想与理论方面的文化。儒家讲仁爱,出发点也是要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当然,仁者爱人,就是统治者不对对百姓压榨过重过狠,否则就会导致国家的动乱。儒家讲君臣父子,讲伦理道德,也是为了维持及稳定必要的社会秩序,不使发生动乱,当然也是为了维系整个大国的治理秩序。
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对内的文化。在对外关系中,如果对周边没有形成对中原大国有威胁的国家,而只是一些较小较弱的小国,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恩威并重,或许还有些用处。但如果对于那些觊觎中华大地的虎狼之国,儒家文化显然就是一副错误的药方。如北宋时期,对辽、金等外族,人家就是要抢夺中原大国的财富,你跟他讲仁义道德,根本就是文不对题。但北宋的统治者不明白这个最浅显的道理,结果丢了江山。
在清朝的中后期,情况也差不太多。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代,满族八旗的狼性还是很充足的,包括康熙攻打台湾,平定三藩,都显示出这样的狼性。但后来为了稳定地统治中原大地,吸收了儒家的文化,其中也有讨好汉族文化人的意图。最初,在对外方面,清廷在对外用兵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自乾隆之后,经嘉庆、道光两朝,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鸦片战争时,面对更为先进的军事武器装备,清廷的军备显然非常落后。更重要的是,清廷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作战目标与计划,加上军队与官员腐败严重,这个仗根本就没有办法打下去。于是只好割地赔款。
有了第一次的割地赔款,也就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清廷统治者总以为赔款与割地就能免除天朝的灾难。封建统治者与官员们拒绝去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因此在对外政策上总是不得要领,还总以天朝老大自居。这样的状态,不吃败仗才怪。
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封建的统治者与文化知识分子,并没有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在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结果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把中国的衰弱就完全归结为中国文化本身是有着重大缺陷的文明,要从根本上加以否定。从某个角度上说,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儒家文化确实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这不能归结为中华文明本身就具有先天的缺陷,而是原来用于进行国内治理的方略,不知道需要变通或者需要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狂飙。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