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金融帝国是共同富裕的天敌
欢迎收看《司马平邦说》。最近看到一段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在某个讲座中的一段话,有茅塞顿开之感,让人对业已持续几十年的一些既成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比如,他说,因为在金融领域里,交易是瞬时发生的,最短可至0.6秒,所以交易发生的频率就非常高,这让从业人员更容易获得高收入;而相反,在农业产业里,农业的生产周期相比太长了,交易发生更困难,所以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永远是低收益。
但是在另一方面,金融业和农业,与人类生存的相关性又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的相关性肯定是要远远低于后者,不炒股可以活着,但没有粮食只能饿死,这也就是说,所谓收益的高低,其实与生存的相关性是呈反比的,而不是呈正比的。
温铁军
但,这又是一个我们根本无法回避的现实,即现在的定义语境下,因为有了金融产业,国家经济才能算得上是现代经济,否则只能停留在原始经济,所以,再转过来,又可以得出结论,追求现代经济的结果只能是任由少数人获利,它就会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不平等。
这让我们人类在金融资本主导国家经济的阶段,一步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级分化,你看,现在世界上那些富裕国家都是金融化国家,而又因为这些占主导地位的金融化国家,它们改变了对经济增长的统计方式,推出了GDP式的统计方式,而GDP,是计算每个交易的增加值,但是相比之下,农业的生产周期只有一次交易,金融业却有很多次交易,所以在这种统计方式下,金融国家的GDP永远是更高的那个。
但在此之前呢,人们计算国家的经济规模,计的是实物量的产出,在1970年代,美国这个国家金融化之前其实也是计算实物量的,但美国在脱实向虚之后,就开始计算GDP。但是用另一种视角看,这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虚拟化的货币收入会生产很高的GDP增量,但却不能代表真正的实物量产出。
由此,我想到关于中美这两个所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的那些比较关系,即,一种是从金融的视角(GDP),另一种是从实物产出的视角,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可惜,本人并非专业的经济学研究者,难以完成这样有理论深度的工作,只能从更浅见和更通俗的角度做进一步延展。
自从中国在国家层面如此正式、热烈、庄重地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巨为震撼的目标之后,网络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开始多起来,温铁军的阐述,却直接揭示了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它的金融化程度越高,它的两级分化程度就越严重,这其实是“共同富裕”的一个天敌,这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沿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的那条主流路径发展下去,即使未来的GDP很有可能越来越大,但却难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