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评《我和我的父辈》:找回“父亲”


  01

  “父亲”,这个看上去似乎不言自明的词汇,其实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另一种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意义上的“父亲”。

  在任何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后一种意义上的“父亲”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承载并传递国家、社会、民族等等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他们所属共同体中的稳定力量,当然,通常他们也会因此被认为是保守的力量。

  父辈受到尊重的社会,往往比较稳定、凝聚力比较强。反过来,如果父辈不受尊重,“无君无父”,那通常意味着动荡、革命时代的来临,如果到了《红楼梦》里贾政所说的“弑君弑父”的程度,那就要天下大乱了。

  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这二十多年间参加革命的一至两代人,又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的重任。他们既是“革命一代”,也是“建设一代”,在毛主席多年的教导下,他们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战胜了无数国内外强敌,许多人甚至有着类似传奇英雄一般的经历,他们理所当然地在年轻一代的心目占据了社会文化与心理意义上“父亲”的地位。

  这一点,在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轻的一代》(1965)中均有生动的表现。

  即便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革命造反年代”,这一两代人“父亲”的地位也没有完全动摇。比如《决裂》(1975)中的龙国正(郭振清 饰),就是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三八式”老干部,当他拉着受了委屈愤而退学的小铁匠江大年的手说“大年,跟我回去上大学”时,“父亲”的感觉就呼之欲出了。

  在影片《第二个春天》(1975)中,于洋饰演的工委书记冯涛,在年轻的刘之茵、刘之华姐妹心目中,也具有“父亲”般的地位。

  但是,晚近四十年来,由于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再加上其他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无论是“革命一代”还是“建设一代”,他们作为社会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父辈”地位都受到挑战,甚至崩塌。

  在《英雄儿女》《年轻的一代》中具有无上尊严与权威的“父辈”——政委王文清、厂长林坚,到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就变成了整日无所事事,絮絮叨叨的退休老人傅明(文兴宇 饰),他和迅速变化的时代格格不入,以前积累的经验也毫无用处,“子辈”对他还是友善的,但很轻视。

  另外,在几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占据春晚舞台中心位置的赵本山,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也是因为他擅长扮演一位“前市场经济”时代的“可笑父亲”形象——戴着干部帽,穿着深色的中山装,一走路就摔跤,一说话就出错,观众能够从对这一形象的哄笑中,确认自己已经跟上了时代。

查看余下5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