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四评《长津湖》——空洞浮华与趁虚而入

2021-10-16 10027 12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01

  在第一篇评论《长津湖》的文章【点击阅读】中,我曾经指出,相对于《集结号》《金刚川》,《长津湖》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问题仍然很严重。

  我将自己对《长津湖》的总印象,概括为这样一段话:

  “曾经担心,《长津湖》会被拍成一部‘新伤痕电影’,即像《集结号》那样把长津湖之战表现成一种伤痕,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长津湖》被拍成了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商业片,空洞与浮华才是其主要特征。历史在这部影片中变得浅薄、轻飘、甚至干脆就缺席了,编导对历史的诠释是应付了事、浅尝辄止的,有了一点政治正确,但没有政治,显然他们对这段历史也没有感情,制造视觉奇观赢得票房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这里所说的“形式大于内容”,主要是指影片用过于密集、过于浓墨重彩的手法,花样翻新地展示战斗场面,以至于令观众目不暇接,却吝于笔墨,向观众交代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

  “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是形式取代了内容——激烈的、血腥的射击、爆炸、格斗场面,全方位地刺激观众感官,令观众窒息,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却处于留白或语焉不详的状态。

  本来,电影中的所有人物、故事、画面等,都应该服从、服务于回答这些问题,并且在今天时代大背景下,回答好这些问题特别重要。

  为什么呢?

  就国内舆论环境而言,西化派“公知”掌握话语权已经有很多年,“沈X华学派”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制造了大量谣言,并未得到认真的清理;

  就国际舆论环境而言,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尖锐,西方话语霸权仍很强势,中国亟须用电影等艺术形式针锋相对地反击西方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污蔑。

  02

  《长津湖》被拍得空洞浮华,暴力场面失去了方向感,这种状况不可能不被人利用。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长津湖〉:厚重的历史,却拍成了战狼3》(一下简称《厚》文),作者煞有介事地写道:

  “战争是人类共同的创伤!而不是杀戮的快感!”“如果一部电影让观众发自内心的崇尚战争,热血沸腾,其潜意识其实就是宣扬仇恨。这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的!”云云。

  这种调子,看似悲天悯人,其实却是蓄意把水搅浑,因为作者混淆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也混淆了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区别。如果这样的观点大行其道,那么,对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将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毛主席曾经指出,“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支持正义战争,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积极参与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查看余下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2条)

1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