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忠诚的成本(中)
12000+字,写了30+小时。
不改了,不排除以后,重新出修订版。
*******************************************
忠诚是成员(被统治者)按照权威(统治者、政权或组织)的要求,自觉地尽力做出维护权威利益的行为的品质。
每一个权威都希望被统治者具有这样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是如何产生的,受什么因素影响,却缺乏深入探讨。《忠诚的成本》系列,希望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管窥这种品质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书接上文,没有读过前文的读者,建议先读一下前文。
补充编辑版:忠诚的成本(上)
上次说到,存在决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忠诚的根源在于利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崇拜或其他因素。精神的忠诚需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维持忠诚,物质利益比洗脑宣传或装神弄鬼重要。
但是事情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比如,吴站长、余则成、盛乡都是军统(保密局)的工作人员,谢若林是中统(党通局)的工作人员,与蒋介石政权之间存在一种雇佣制的利益关系,有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蒋介石政权利益受损显然会影响他们的物质利益,但是他们对国民政府的忠诚度,显然不高。
比如,日本入侵中国,民族矛盾加剧。理论上,蒋介石政权由国人组成,与国人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更多,但是如果不是绝大部分的话,至少相当一批国人并没有倾尽全力站在蒋介石政权这边,一部分人当了汉奸,另一部分人则相对默然。
再比如,蒋介石政权与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军阀之间,存在利益共生的关系。但是,蒋介石政权即将倒台的时候,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军阀大多数并没有积极投入拯救蒋介石政权的运动,而是忙着安排自己的后路,或者投身更严重的内斗,甚至逼蒋下野。
这是为什么?
如果权威的利益与成员的利益高度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其他可能性,成员自然会像维护、捍卫自己的利益一样,尽心竭力维护、捍卫权威的利益。否则,成员就有可能做出其他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底,权威要获得某个成员的忠诚,必须做到自身的利益与该成员的利益精准对应,这种利益关系的对应应该也必须是精准的,效率最高,没有更好选择的。
一方面,权威做出每一项决策,都应该按照成员的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当个人做出对权威有利的行为时,应该获得明确的、最高限额的物质回报。
换句话说,权威应按照成员的表现,对权威的贡献,施行尽量精准的绩效,分配社会产品,并断绝其他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