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闲话《茶馆》中的几个人物
01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
在这部堪称现代文学经典的作品中,北京皇城根脚下一家叫裕泰的茶馆就像一座舞台,展示了从戊戌变法失败,至军阀混战,再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劫收”等近半个世纪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
茶馆,当然是一处公共场所,是休闲和放松的地方,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墙壁和柱子上贴的“莫谈国事”的纸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灭亡了,“民国”出现了,但“莫谈国事”的纸条不仅越写越大、越贴越多,并且旁边还出现了新的纸条“茶钱先付”——显然各方面都每况愈下了。
“莫谈国事”的提醒,使茶馆始终不能摆脱压抑、肃杀的气氛,老舍就这样以小见大,揭露了晚清和“民国”政府对革命的恐惧,对进步势力的镇压。
相对于时代氛围,《茶馆》中的人物更是活灵活现。
正如作者老舍本人所言,“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民族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在这众多人物中,有三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略作点评。
02
第一位,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秉性善良,有同情心,胆小怕事,善于应酬。
王利发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国家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时代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恶势力较劲,只能破财免灾。
从晚清到民国,兵连祸结,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裕泰还苦撑着。
王掌柜时不时会想出些“改良”的小招数,争取能够生存下来,到了最后,他不嫌丢人,还打算聘“女招待”。
但是,厄运还是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的金条换老命,以国民党“接收大员”沈处长为靠山的刘麻子要开办新式妓院,打算霸占他的赖以为生的茶馆……
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他悲愤地说: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王利发最大的困惑是:“我可是个顺民啊,怎么总倒霉呢?”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常看常新。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