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凡尔杜先生》:用黑暗来对付黑暗


  杀一个人是罪犯,杀几百万却成了英雄。

  01

  卓别林的电影很多人都喜欢,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被欺压、被凌辱的小人物的同情,通常会有一个温馨的、“含泪的笑”的结尾。

  但1947年上映的《凡尔杜先生》,则在卓别林所有电影中自成一格,是最黑暗的卓别林作品。

  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故事: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中,法国一个被解雇的银行小职员凡尔杜,开始以各种假身份勾引那些头脑简单、小有积蓄的单身“大妈”们,和她们“恋爱”、结婚,得手之后再把她们杀害,将财产据为己有。

  这样一套操作在西方似乎很常见,好莱坞电影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主题。1942年希区柯克执导的《辣手摧花》,1958年比利·怀尔德执导的《控方证人》等,都再现了类似的暗黑情节。

  不过,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尔德的局限性在于,他们都把杀手表现成一种“纯粹的恶”,似乎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文化问题,充其量是一个心理问题。

  大师就是大师。

  卓别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把这件事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表现——凡尔杜先生之所以会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堕落成一个冷血杀人犯,正是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改造和推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凡尔杜之成为杀人犯,不是因为他“反社会”,而恰恰是因为他从和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和社会高度契合了。

  凡尔杜曾经在银行担任出纳,兢兢业业工作30年。他有一位残疾妻子,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凡尔杜很爱他们,觉得自己很幸福。杀人,是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但经济危机来了,凡尔杜被无情地裁员了。在凡尔杜看来,自己衣食无着,甚至流落街头,都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他绝不愿意看到心爱的妻子、儿子也落入这样的境地。

  要理解凡尔杜的命运,一个可供参考的人物是曹禺三十年代的名剧《日出》中的黄省三。

  黄省三也是银行小职员,性格谦卑胆小,软弱怕事,经济危机中,最先成为牺牲品,被银行裁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用最后的三块钱买了毒药,毒死了三个子女,自己投河自杀,但又被救活,从此发了疯。

  在《日出》中,黄省三对开除他的经理潘月亭有一段血泪独白,我估计凡尔杜先生听了之后一定会心有戚戚焉——

  “……你们要裁员,你们一定要裁我!(更沉痛地)可是你们要这十块二毛五(黄省三的月薪)干什么呀!我不是白拿你们的钱,我是拿命跟你们换哪!并且我也拿不了你们几个十块二毛五,我就会死的。(愤恨地)你们真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