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再评《我和我的父辈》:“乘风”与《集结号》
01
《我和我的父辈》(以下简称《父辈》)在重新构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父亲”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作为电影本身,BUG仍然很多。
先说第一单元,即吴京担任导演、主演的“乘风”。
影片开始不久,日军即开始对冀中军区进行“扫荡”,骑兵团长马仁兴(吴京 饰)带领全团向后方转移,途中经过了一座村庄。
但这个村庄非常奇怪,似乎是一座“架空”的、抽象的村庄,而不是有模范抗日根据地之称的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即其中一部分)中的一座村庄。
为什么呢?
因为在抗日根据地农村中普遍建立的村党支部、武委会、妇救会、民兵队……等等基层组织,在这个村子里都完全不存在。老百姓呈一盘散沙的状态,日军马上就要到了,他们只挖了一个像红薯窖一样的地洞,靠一个惊慌失措的孕妇拿着丈夫留下的一支步枪守卫洞口。
这真的是晋察冀军区吗?
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正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把人民群众看得和军队同样重要,都是战争的主体,这是毛主席的独创性贡献。
在毛主席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晋察冀边区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兵建设,提出了建设“百万民兵”的口号,民兵武装分为相对脱产的地方游击队和不脱产的自卫队,自卫队则更细分为模范队(24岁到35岁到男子)、青年抗日先锋队(16岁到23岁到男子)以及妇女队(15岁到55岁的妇女),以后又统编为游击队和民兵队两部分。
晋察冀边区的民兵总数,1941年为30万人,1942年为40万人,抗战胜利前夕则达到63万人。
民兵的战绩相当辉煌,据不完全统计,在1941至1945短短四年间,晋察冀民兵单独对日伪军作战37872次,配合八路军作战4834次,毙伤俘日伪军近3万人,缴获武器弹药和其他装备不计其数。
1943年11月8日,日寇在沦陷区出版的日文报纸《东亚新报》上发表《冀西赤色地区调查记》,哀叹“凡是有民兵的地方,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两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电影,《小兵张嘎》(1963)和《地道战》(1966),反映都是冀中军区的抗战事迹。
无疑,这两部影片中,充满了主体性和自觉性,被良好地组织起来,配合主力部队机智勇敢地打击日寇的人民群众,而不是《父辈》中那些懦弱恐惧,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乱钻的老百姓,才更接近历史上冀中军区的真实情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